第C10版:纸上春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革极目原壄秀 开放舒怀景象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改革极目原壄秀 开放舒怀景象新
改革开放中期位于一马路的市邮政大楼 王奇 摄
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正兴街的市邮政大楼 王奇 摄
极富现代气息的二七万达广场
郑东新区CBD高楼林立功能多元

回望历史,总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被深刻铭记。1978年,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978年,郑州市GDP20.3亿元,1998年为610亿元,2008年为3012亿元,2018年突破万亿元;全市总人口由1978年的437.9万人增长到2018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郑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站位大枢纽,放开大胸襟,郑州正一步一个脚印,从“小郑县”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郑”……

郑州成功跨入

“万亿俱乐部”

将时针拨回至1949年,那时的郑州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几番分分合合,几代人顽强拼搏,成就了今日“大郑州”的俊俏模样。

GDP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1978年,郑州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3亿元。一直到1990年,郑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才破百亿元,达到116.4亿元。之后,郑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加速增长趋势。1998年为610亿元。2003年,郑州GDP达到1060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自从跻身千亿俱乐部以来,郑州以铿锵的步伐、昂扬的姿态,在新世纪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耀眼的闪光足迹。

千亿之后,郑州GDP一路过关斩将,连创新高。2004年,郑州GDP达到1375亿元;2005年,1660.6亿元;2006年,GDP达到2013.5亿元。从2006年开始,郑州GDP每两年上一个千亿台阶。2008年,成功突破3000亿大关;2010年,郑州GDP破4000亿;2012年,正式跻身“5000亿俱乐部”,GDP实现5547亿元,位居全国第20位。

2018年,郑州市GDP完成10143.3亿元,成功跨入“万亿俱乐部”。

GDP指标不单是枯燥的数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最好见证。在全国各城市间百舸争流的势头下,郑州用数字彰显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2018年,郑州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三大突破助力,郑州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现代化国际性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从郑州机场到“航空大都市”,从省会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从“买全国、卖全国”的国内商城到迈向“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商都……郑州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翩翩欲飞,已然从中原腹地走向世界舞台。

数字彰显“大郑州”沧桑巨变

从曾经的“小郑县”,到今天万亿体量的大都市,郑州的蝶变,正是改革开放催生社会巨变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郑州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郑州这座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型城市,围绕“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各类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空前,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郑州已成为在全省、中部地区以及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及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足以说明郑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不断拉开城市大框架,提升城市化水平。1981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仅为65平方公里,2007年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4平方公里,比1981年扩大了229平方公里。到2017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比1981年扩大435.8平方公里,增长了6.7倍,年均增加10.9平方公里。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40年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超万亿元。

城市道路建设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形象稳步提升。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迅猛,轨道交通发展实现突破。40年来,郑州不断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覆盖区域不断升级扩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郑州积极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两环三十一放射”,京沙快速、陇海高架、农业路高架、三环快速路等10条市域快速路建成通车,107辅道等下穿隧道工程通车、四环快速化工程进展顺利,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形成。与此同时,城市地铁建设快速发展。郑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五号线相继开通,郑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郑州城市供水由过去单一的依靠黄河水和地下水为主发展到以丹江水为主、黄河水及地下水为补充的双水源供水格局,85%以上市民饮用上优质的丹江水,并从根本上解决了每年黄河枯水期造成的我市水源供给不足问题。

宏图绘就,放眼当下,郑州城市建设正在续写着新的篇章,一个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郑州令人憧憬。

郑东新区和航空港区成城市新名片

改革开放,郑州迎头赶上,奋勇抢先。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郑东新区与航空港区这两张“高大上”的城市新名片。

2003年开始建设的郑东新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正以“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龙湖沿湖园林景观建设,先后建成有“海绵城市示范工程”美誉的西运河体育公园、北湖湿地公园、龙湖外环公园、东商业区公园、西商业区公园、东运河公园、如意中央公园等“十大公园”生态绿化体系和“五湖八河五渠”生态水系。

从一片荒地,到如今郑东新区CBD高楼林立,美景如画,功能多元,郑东新区建设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绿化、亮化和美化的兼容并蓄,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态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据悉,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持牌金融机构达到300多家,龙湖金融岛、龙子湖智慧岛建设正酣,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集聚郑州,甲骨文、华为、浪潮等上百家大数据企业和70多家基金机构相继入驻,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十二五时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伴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提高,一个生态、宜居、科技、智慧的航空都市正在快速形成。

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全球近80%的苹果手机产自这里。目前,郑州已实现了从“一颗苹果”到“一片果园”的华丽转变,200多家智能终端产业企业集群发展,全球每7部手机中,就有一部“郑州造”。

郑州,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城”,宇通客车“跑”出世界客车销量第一。郑州整车产能达到120万辆。“郑州制造”不仅有“大块头”“高精尖”的产品,更有国人“吃和穿”的品牌。三全、思念的速冻食品以及好想你的红枣产品,市场份额在全国独占鳌头;娅丽达、梦舒雅、逸阳等郑州女裤也风靡全国。

本报记者 徐刚领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