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家国情怀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城春色来天地 满园花香遍山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城春色来天地 满园花香遍山河
西流湖附近航拍
郑州街景
新郑机场
郑东新区
高铁东站枢纽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有几个历史节点值得千秋记载,告诉人们它曾经走过的足迹。

从县城到省会,从昔日玉米地到国际金融中心,从燕庄机场到国际航空大都市,从全国“十”字路口到“米”字形高铁……一个个节点的推进,让这座沉寂千百年的古城,重新站上了国家城市发展的前沿和中心,肩负起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的国家使命。

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昂首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县城变省会

郑州发展进入新时代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

几经历史更迭,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

1948年郑州解放;1953年郑县建制撤销,升格为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彼时的郑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城。

记者找到郑州刚解放时的资料,城区面积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人。这个规模还赶不上今天一个偏远的县城。

省会正式迁郑时,根据省市政府确立的省会建设思路,郑州编制了正式城市规划方案并上报国家批准。

这次规划,城市道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东为西大街、东大街,向西为解放路,向西北为铭功路、南阳路,向北为二七路、文化路,向西南通过正兴街过铁路接中原路,向南为德化街、钱塘里。另外规划了3条“环路”,金水路、紫荆山路、陇海路、大学路为第一环,黄河路、经三路、城东路、陇海路、嵩山路为第二环,农业路、东明路、陇海路、伏牛路为第三环。

郑东新区树形象

昔日玉米地变身金融城

每当夜幕降临,郑州地标性建筑——千玺广场就变身灿烂的“金玉米”,郑东新区CBD内矗立的一幢幢金融楼宇流光溢彩,勾勒出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

时光回到2000年,中国当时的城镇化率不过30%,而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差上10个百分点左右。同年6月,时任河南省长的李克强在郑州市调研时指出:一定要增强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随后,他提出要加快开发郑东新区,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提升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

郑东新区由此应运而生。郑东新区的建设不仅是河南省顺应全国快速城镇化大势、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更是拉大省会郑州城市框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

从燕庄机场到航空大都市 郑州跃上新高度

新郑国际机场,跑道上,航标闪烁、起降繁忙。高端时尚、功能强大的T2航站楼,可以让人们从这里实现飞机与城铁、地铁、大巴、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但最初,郑州的机场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燕庄。

1956年,郑州燕庄机场扩建完成开始营运,为军民合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航业务的发展,燕庄机场的条件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

1994年,投资十多亿元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动工兴建,于1997年建成通航。

2007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河南航空发展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获批,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开始与航空经济相拥。

这是郑州机场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郑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7年,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首次跻身全球机场50强。同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400万人次,跃升至全国第13位。郑州机场年客运货运规模首次实现中部机场“双第一”。

2018年,《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提出,未来的郑州机场将撬动全国乃至全球航空运输市场,打造引领中部崛起的新动力源。到2025年,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保障能力有望突破30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300万人次。郑州机场将成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综合)枢纽,航空货运、客运吞吐量进入全球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从“十”字路口到“米”字形高铁 郑州“朋友圈”越来越大

“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现代郑州的崛起缘于铁路的兴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的发展巨变,也离不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带动。

上世纪初,卢汉、汴洛两条铁路建成,此后,不断拉长的卢汉、汴洛铁路成长为京广、陇海两条全国性的大动脉,造就了郑州在全国“中”的地理坐标和“十字路口”的独特优势。

要“四通”,更要“八达”。在呼啸而至的高铁时代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的思路。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强调:“建设郑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等铁路,规划研究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构建高效连接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

2013年,“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形成京津冀地区经郑州至港澳,长三角地区经郑州至西北边界口岸,环渤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南地区乃至孟加拉湾、东南亚各国,东南沿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北内陆地区的快速运输通道,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相关人士如此介绍。

从通南北、贯东西的铁路“十”字,到纵横通达、辐射八方的“米”字,郑州完成了从“四通”到“八达”的蝶变,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着郑州汇集,郑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靠着深厚的禀赋,凭借自身的努力,依托国家的支持,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小县城,正从历史深处走来,昂首阔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记者 刘超峰 文 河宁 马健 宋晔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