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4版:家国情怀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旦起楼高百尺 犹见凝华连曙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旦起楼高百尺 犹见凝华连曙辉
秀美景色引人入胜
繁华的城市中心
新郑州新形象
网联四方
产业园区聚集众多厂商

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发布,对2018年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8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河南省会郑州跻身四大榜单,可持续竞争力上升。如何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再次成为焦点,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有什么意义?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大都市区呢?

加快郑州

大都市区建设

2018年底,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郑州大都市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核心,既承担支撑带动中部崛起、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大使命,又承担着引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任务。要把落实《规划》作为2019年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大都市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初的河南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河南将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带动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1月17日,河南省发改委主任何雄回答记者提问时曾介绍,郑州大都市区将以郑州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中心城区和巩义市、武陟县、原阳县、新乡县、尉氏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龙头”郑州准备这么干

常住人口破千万,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带头大哥”地位日益稳固。但怎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市的经济社会进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带动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那么,目前郑州大都市区建设进展到哪一步了?涉及的五个城市,应该怎样融合发展?怎样做到一荣俱荣?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郑州市市长王新伟接受媒体采访,给出了郑州的路线图。

王新伟说,郑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紧紧围绕“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新要求,着力构建“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在“中原更加出彩”新时代征程中,勇作先行者,当好排头兵。

着力构建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高质量推动航空枢纽能级提升。大力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实施。加快推进铁路货运体系、“1 4”郑州大都市区交通体系、环城货运通道、“米字 环线”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公交场站和公交专用道建设。

着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面提升“五区联动”优势,强化航空港实验区引领作用、高水平建设自贸区郑州片区、全力推动自创区发展、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巩固提升“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地位。

着力构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坚持稳增长、促转型、重民营、强县域、活金融相结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统一开放、宽松有序的现代国际化市场体系。着力构建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着力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中央文化区(CCD)和四大历史文化片区,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文旅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重要平台”,不断提升文化对全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开放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大都市区建设中,郑州将瞄准“一个目标”、推进“五个强化”,勇做先行者,当好排头兵。

“一个目标”,即以交通一体、产业协同、生态共建、资源共享为导向,努力打造繁荣创新、生态宜居、魅力人文、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在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仰起来”。

“五个强化”,一是强化龙头带动,不断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全国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持续提升郑州的首位度、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是强化交通先行,着力推进“域外枢纽、域内畅通”,加快建设大都市区“3 3 4”快速交通系统,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四网连通”,构建大都市区半小时高铁交通圈、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

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围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提升高端服务与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加快建设郑开“双创”走廊和开港、许港、郑新、郑焦产业带,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集群为抓手,推进大都市区产业带互动耦合发展。

四是强化生态共治,联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增绿、增水、增湿”三个重点,着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打造,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统筹“四水”同治,着力构建大都市区的生态网络覆盖体系。

五是强化共建共享,发挥好“五区联动”“四路协同”的政策叠加、要素集聚、综合服务“三大优势”,加快推进5G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覆盖,打通大都市区的信息、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共享通道。

本报记者 谷长乐 张玉东 文 丁友明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