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有趣”对“无趣”
信马闲行到日西(书法) 丁玉春
炎炎夏日忆蒲扇
闲说诋毁
岩栖幽事图(国画) 周其乐
《治愈系娇妻》:不可思议的“互补式爱情”
香饽饽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香饽饽

♣ 张富国

饺子主副食合一、汤水融合,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名声自然不小。这些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东汉时的南阳“医圣”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之类,以防耳朵生冻疮。随后,在民间热捧追逐,就有了饺子这味美食,“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的美名流传各个朝代。大宋时饺子传入蒙古,谐音“匾食”。蒙古帝国的征伐,也把饺子带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朝鲜等国家,出现在世界各地。

每当我给母亲显摆这些知识时,她总会笑笑:“可能吧!武力哪儿是推力?!我倒觉得,饺子得宠,在于包容,美物融为一体,好吃罢了。”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这饺子也叫煮饽饽,家里最得宠吃香的孩子,干脆捧为“香饽饽”。

母亲说,“饽饽香,馅儿要灵光”。菜,选新鲜的切碎,与肉馅儿拌和,吃起来松软不腻。当然,这馅儿各随所好,可荤可素、可甜可咸:韭菜油条、槽头肉洋葱、白菜油渣虾皮,都可做馅儿。爱吃荠菜的,怕吃茴香的,一兜儿肉的,多羼青菜的,混搭一起,想包什么就包什么的,大有“满腹深藏上古珍”的气派,是个腹心相照的主儿。多寡随意,丰俭由人,富可包进别人买不起的东西,穷则什么馅都能凑合,甘为穷人遮丑、不为富人显摆。小时候,老舅突然造访,母亲不慌不忙,割了养在墙角的几丛韭菜,买了几根油条,切碎拌成馅。简单是简单了点,但味鲜,不减亲近。老舅说:“就原汤、老蒜,这饺子,好吃!”精致的饺子也有,海鱼韭黄饺,清澈香浓的鸡汤,漂着黄圆的鸡油。虽然酒足菜饱,还会吃得精光,叫好不绝。

饺子好吃,也关乎皮儿。太薄易破,太厚不好吃;有的店面,靠化学原料取胜,放碱太多,滑溜溜的,咬一口,软塌塌的,没嚼劲。显然,和面是个功道活儿,软硬合度,还要多饧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儿不难,久练即熟:边缘擀得薄些,这样一捏,厚度一致,此谓厚施薄望。皮儿与馅儿结合,也要恰到好处,馅儿放少了,皮儿撑不起来,干瘪瘪的;馅儿放多了,会把皮儿撑破。既要金玉其外,也要金玉其里,内外兼修。贫富贵贱,常食不厌;盛筵国宴,喜而悦见,再也没有相宜如伊的宠物了!

好吃的饺子,也经历了捏拘推扁的考验。父亲包饺子,用双手头一握一个,快是快,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母亲就大不一样,或捏或拘,或推或扁,或对拘或推叠,或锁边或叠褶,包饺子很下功夫,自然就有艺术范儿。母亲常说:做人,不经历点事,不经受捏拘推扁,哪能出人头地?!母亲包鱼饺,左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取一张饺子皮儿,放入馅料,皮对折,把其中一边向里折起,捏紧再折,如此重复,直到收口。捏牢,尾巴微微向上翘,如鱼祈水。看到母亲包得如此老练精到,我和兄弟姊妹都会拍手称赞,父亲也只能羞怯地笑笑,甘拜下风。

“清水漂芙蓉,元宝落玉盘”,煮饺子也要硬功夫:饺子下锅之后,载浮载沉,要是熟透,就会漂浮起来,犹如清水里的芙蓉花;捞出来,好似元宝落在玉盘中。母亲说,“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儿煮馅儿,敞锅盖儿煮皮儿”。煮素饺子,水烧开后放点儿盐,饺子下锅,盖盖儿,不翻动,不点凉水,直到煮熟。煮肉饺子,盖锅煮馅时,要三点水。开锅,小火煮一分钟,加一小碗水;又开,煮一分钟,再加一小碗水,如此三次。这样煮出的饺子,不粘皮,不粘锅,剩在锅中的饺子,也不会粘连。饺子甘愿接受磨炼、摔打、滚煮,最终获得成熟!不肯换场的人生,是痛苦的:执念太深,不肯换位思考,难免会有烦恼。这饺子,包容平和,倒成了我们的人生导师!

有人推测,南北朝时,煮熟的饺子,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名曰“馄饨”。这种吃法,延续至今。一外地朋友饭馆吃饺子,在放葱花、虾皮等小料的汤里,只见几个饺子,争执起来。服务员笑答:“没水怎么叫饺子?”呵呵,这香饽饽,有容才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