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店的“颜值”和“价值”
“老头子”汪曾祺
熟人生处
肝脏不好可诱发糖尿病
事都关己
琼瑶与出版人平鑫涛
艾灸祛夏病
重新阐释四大名著
吴大羽:用传统文化理解西画
早餐最好九点前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垃圾分类是一场治理革命

垃圾分类远不是分类整理垃圾,而是一场治理的革命,意味着社会治理的整体优化:通过垃圾分类,人们的治理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治理的内化和社会性约束;治理意识转化为行动,改变了社区治理生态,甚至将治理延伸到了居民家庭;分别处理本区产生的垃圾,让治理责任落地,将“邻避”效应转变为“邻聚”效应;从实际出发,推进综合治理,是治理有效的基础和保障;最后是治理机制的选择,决定了垃圾分类如何才能经济环保。

推广垃圾分类看起来面对的是物,实际上面对的是人,需要合适的触发点来激起人们的治理意识。例如,英国的垃圾桶会设计不同的投放口,并在投放口上端标识垃圾分类提示。用来回收废纸的垃圾桶只能将一些薄薄的片状物放进去,用来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垃圾桶只能放一些圆形且直径较小的物品。然而,我们国家各处摆放的垃圾桶通常开口相同、形状相同,说明写在桶上且字体、图像较小,需要弯腰、蹲下才能看得清楚。这些做法很难触发人们的治理意识。

在日本,垃圾分类收集以自治会、町内会为单位,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约束机制。人们普遍把是否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以及正确使用垃圾袋等作为评判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它成为高度文明的一张名片,每一个日本市民都以此为荣,而以垃圾不分类为耻。

垃圾分类会变成一种仪式和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人形式笨拙而成本高昂的垃圾分类才具有特别的价值。一个矿泉水瓶,瓶盖、瓶身、标签都是要分别投放,铝塑包装上面的一层塑料膜也要揭下来,再把其余的纸和铝分离下来,擦干、抚平、绑好,积累之后分别投放。这一系列的形式,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每个人都是垃圾的生产者,要对这些垃圾的处理负责任。

摘自《深圳特区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