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大都市区:构筑中原崛起核心增长极
我国就优化营商环境 条例向社会征求意见
制造业外迁规模不大 对经济影响总体可控
“车轮上的千里眼”
零容忍
中南六省区将联合开展 交通安全整治攻坚战
首台用于贵阳地铁建设盾构机在郑下线
以上景区免收大门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车轮上的千里眼”
——探访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
机动营战士在演练中

本报记者 李丽君 文/图

雷达作为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顺风耳”,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败。作为车轮上的“千里眼”,机动雷达部队具备部署地域更加隐蔽多元、探测范围更高更远、战场存活率更高等鲜明特点,战术地位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建设一支过硬机动雷达部队?在咱郑州,就有这样一支身经百“战”、素质过硬的机动雷达部队——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今天记者就带大家探秘一下该营。

在反应速度上抢时间

7月9日上午10时许,在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训练场上,机车轰隆,尘土飞扬,雷达车、油车、水车、物资车及炊事挂车等车辆有序进场,车辆刚一停下,20多名全副武装官兵如猛虎下山,拉天线、架电台、轰油机、举雷达、抡锤子、搭帐篷……很快,一个临时战区营地搭建完毕。

“本次综合演练主要演练车辆装卸载、机动指挥室开设、雷达及附属设备架设、野战通信网开设等内容。”该营营长郑海滨介绍,从分队进入阵地到情报入网共用时20余分钟,比大纲规定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别小看这短短的不到一刻钟时间,在发现即摧毁的未来战场,机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是先发现敌人,还是先被敌人发现,因此,“快”成了对雷达机动营最直接的要求,必须达到“快速进入、快速展开、快速接替”的基本机动作战要求。

郑海滨告诉记者,在组建之初,他们无场地、无经验、无骨干人员,在第一次不打招呼的夜间演练过程中,许多官兵从睡梦中惊醒后,捆起被子就往外跑,在夜间灯火管制条件下,不论是撤收兵器、帐篷,还是清点物资,装载登车,白天演练的内容,到了晚上都乱成了一锅粥。

“这样怎么行?”于是他们开启“复盘——实践——再复盘——再实践”模式,在一次次的摸索演练过程中,他们对雷达各类流程进行设计再造和优化重组:对各类战备物资进行“箱包化”分类存放,把出动所需物资器材分库储备、分类摆放、分箱固定,区分季节、地域等进行定位,随时准备紧急装车;主动联系科研院所,研制生活保障方舱,开展接线头改装、棉帐篷连接部件改造等10多项小革新……如今,他们夜间拉动时间,比大纲的要求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在业务本领上下功夫

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主导、体系支撑、联合制胜,任务分工越来越精细、能力要求越来越精准,每名单兵、每个岗位、每台装备,都是信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战斗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打赢,就必须拥有“体系之勇”“信息之智”。除了越动越快,他们还坚持在越看越远、越看越准上下功夫。

入伍20余年的二级军士长李防震,是一名雷达技师,他几乎维修过每一代雷达,参加过几十次机动任务,排除雷达故障千余次,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

一年盛夏,塞北,某演习现场,某型雷达突发故障,搜集到的图像无法正常使用,要不要退出演习?分队指挥员、站长熊志敏十分犹豫。“给我5分钟,保证排除故障。”对讲机那头,李防震的声音坚定有力。了解故障情况,寻找、排除故障点,李防震争分夺秒,仅用时不到4分钟,即让雷达“复明”。

“雷达是一种很复杂的装备,就像个娃娃,你稍不注意,他就会头疼脑热。”李防震把自己的岗位比喻成医生,当雷达“生病”,要及时找准病症。

闫利杰是一名雷达操纵员,1998年出生的他入伍仅3年,经过苦练现在已经有了中级士官的业务水准。“小小操纵员,连着司令员。”闫利杰说,作为一名雷达操纵员要练就一双鹰的眼睛,能够对屏幕上出现的目标迅速判断、分辨敌我,并将相关数据录入、传至指挥机关,完成空中情报的快速传递,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为充分实现作战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建设一支过硬机动雷达部队,该营经常随机抽点不同分队的人员,组建临时任务分队外出执行演习、驻训任务,人人要学习掌握两部以上兵器的维修、检修方法,都能胜任“第二岗位”,达到“一专多能”。

现如今,炊事员人人都能胜任“第二岗位”,四级军士长、操纵员张赛更是具备3种不同型号雷达的“一号班”值班资格。

在大项任务中锤炼,在演习演练中淬火。机动营先后培养并涌现出以雷达技师李防震、机动尖兵葛志、通信能手张祖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战训骨干。机动营既是“试验田”“磨刀石”更是“种子队”“孵化器”,5年来,先后培养输送了20余名干部、50余名骨干帮带固定雷达站,全旅25%的基层军事主管在机动营任过职,55%的“星火”帮训教练员来自机动营。

在军队建设上抓实训

“战士的本色是忠诚,它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但有一条是朴素的、共性的,即‘听招呼、能顶得上去’。”该营教导员张纪哲说,几年前,该营刚组建时,新装备、新专业、新课题,摆在营党委面前的是一把好牌,可该怎么打出去,大家犯了难。

是稳扎稳打,耐心等待战斗力水涨船高,还是起步就冲锋,围绕快速机动、情报入网、阵地防卫等重点科目攻关,在承担更大的训练风险同时,加速生成部队战斗力?

“打仗的事,必须只争朝夕。”营党委达成一致,带领该营官兵踏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探索之路。

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实现强军目标,该营一直遵循“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训练原则,以实案的背景、实战的标准、实干的状态,使官兵在各种近似实战的严酷环境条件下磨炼砥砺意志品格和心理素质,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锻造打胜仗的钢铁利剑。

组建之初,即赴沿海某预备阵地执行驻训任务,一年后,再赴大漠练兵场执行某演习保障任务,组建5年来,该营秉承“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团队精神,先后转战16省区,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执行演训任务,累计行军3万余公里,积累了高原、雪山、沿海、丘陵等多种地形地貌的战斗经验,创新战法训法20余套。

初步具备了无依托全时段、全天候、全地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能力,2017年,在空军年度军事训练检查考核中获得第一名,2018年被上级评为行业先进单位……翻开该营练兵备战的成绩单,官兵们跑步前进的姿态跃然纸上,移动的“千里眼”越看越远、越练越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