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网络文学告别“野蛮生长”
民国时期言传身教好爸爸
莫让老年病掩盖老年癌
“别人”是谁
《山海经》中的神人奇物
沈伟:一身绝学无人承
你是痛风爱黏上的人吗
吃素不等于纯植物饮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人”是谁

别人是谁?这是人类的一大未解之谜。

被一个人叫作“别人”的是什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每个人都会往其中投放自己的一部分沮丧或信念。“对别人来说,一切看起来都简单多了!”我们忘了,对某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是“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眼光使我们忘了相对而论。之所以会有这种落差,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外在、表面的东西。然而,能使我们直接产生怀疑、感知到含糊所在的,是人的内在。我们只能看到别人的外部形象,看不到别人的内心。再加上,我们喜欢在别人身上投射我们的愿望、期待、恐惧、幻想。既然这样,又怎么能真正认识对方呢?

别人使我们产生疑问和不信任,别人是陌生人,而且可能会一直陌生下去。如此一来,忧愁之日来临了。在鼎鼎大名的“别人”面前,试问谁不曾在某次晚会中因为别人更加轻盈,或是在某次晚餐时,因为别人更加默契而感到这种落差呢?谁又不曾感到笨拙、畏缩、孤立,如同误入天鹅乡的丑小鸭,

保罗说:“我不喜欢参加那些全是陌生人的晚会,我总觉得所有人都很自在,除了我。我很难和别人对话。要是碰见同样落单的人,我才能和他聊上话。”

“别人”是一个宽泛且危险的整体,而保罗不承认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对镜像和他者的寻找,使保罗打消了不安。在这个他愿意接受的聊天对象身上,保罗可以找到一些标识,就好像这个对象是保罗的一个副本。

然而,与他人的关系锻造着我们。因为我们是为某个他人而存在的,通过这个他人,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自我”,并且伴随着我们的存在,不断打磨着“自我”的构建。“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意识到存在着某个他人,意识到这个他人也会自称为“我”,孩童这才会感觉自己存在于他人之中,才会让视角偏离自我中心。正是在此刻,他才创造了一个虽不可见但确实存在的保护罩,以区分内(我)与外(非我)。意识到这个他人的存在后,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迫使人采取某种立场:我要用这个他人做什么?利用他?服从他?讨好他?求得他的赞同?还是让他服从我?或平等相待?若是囿于如此这般的求索,我们就难以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获得片刻安宁。此时,对个人而言,外界成了一个审查者,禁止生存,一味强迫,逼着自己成为他人。

认为自己不靠谱、不值得他人信赖,或者相反,认为他人不靠谱、不如自己;不敢背离自己的路线,执着于一条被自己搁置、抛弃的道路:这般认定生存在他人之中,会带来无数可能的后患!风险之一是,我们可能会片面追求“更强”的表象,盲目拥护一种被视为牢固基石的可靠人格。第二种风险在于,我们可能会遮掩自己、压抑自己,以免惹人生厌、引起冲突、被人抛弃、不再被爱或遭到排挤。

“他人即地狱”——这句名言讲的就是我们和他人的基本关系。它阐述了我们所有人都曾有过的感受:我们之所以不满,是因为和他人的关系不够正面、友好、和谐;我们追求他人的积极评价,却难免碰壁。正是这些挫败使我们不快。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晓他人的想法,唯有时间的智慧,才能教会我们接受这一点。

摘自光明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