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梓树花香月半明
天行健(书法) 冯世洋
称呼的变化
回头看到光芒
香雪海(国画) 廉 涛
《零基础学会推拿按摩》:推掉疾病拿来健康
窑洞情结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窑洞情结

♣ 王宏治

最近和朋友到一个美丽乡村游玩,晚上住在了石居部落,在欣赏那石头窑洞精美装修的同时,让我回想起了居住窑洞的幸福时光。

老家的宅子前面是瓦房,后边是两孔土窑,窑洞是爷爷置下的家产,在我父亲和叔叔分家时每家一孔,两家都把窑洞做了灶火,我们那里习惯把厨房叫作灶火。土窑住起来冬暖夏凉。夏天,外边再热,里边也不会超过30度,中午在里边歇晌,有时还要盖上床单。寒冷的冬天,在瓦房里睡觉,如果没有生火,那是很难过的,而窑洞里即使不生火,也能保持十几摄氏度的温度,灶火里的煤火晚上即使封住了,也还是非常暖和,睡起来相当舒服。在我的印象里,我曾在灶火窑洞靠里边的床上睡过几个冬天,现在想起来还是美好的回忆。

关于窑洞,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纳闷,瓦房里取暖的煤火都装有排烟筒,而窑洞里的煤火从来不装,可是,发生煤气中毒的往往是在瓦房,而很少听说谁在窑洞里煤气中毒。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估计是窑洞里晚上不需要用煤火取暖,全部封住了,封火的湿煤饼上只留有一个火杵扎的小孔,产生的一氧化碳少,同时也与窑顶上有小的裂缝有关。

窑洞是最实用的居住场所,在人最困难的时候,到一个新的地方落户,最省钱、最简单、最省时的办法就是挖一孔窑洞,稳定之后,有钱了再盖房子。估计我的祖上也不富有,近亲的几家住的都是窑洞。有一年暑假,我大伯家的窑洞曾经发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大伯家与我家隔着一户人家,他家后窑里有一台织布机,那年夏天,母亲借用大伯家的织布机织布,母亲和姐姐天天有空就去他家的后窑里织布,一卷布好像要织七八天,我没事时还到那孔窑里凉快玩耍,没想到布织到一多半时出了情况。在窑头上放羊的邻村人发现大伯家的窑顶出现了裂缝,急忙告诉了大伯,村里几个人上去看了,都说很危险,好像裂缝还在变宽。大伯组织家里人很快就把窑里贵重的东西搬了出来。那天母亲在地里干活,回家后听说大伯家的窑可能要塌,她就带着姐姐冲进去,迅速剪断棉线,搬出缠布的卷布轴。进去时,大家就劝说,别要了,太危险,母亲不仅不听,好像也不害怕,一直很沉着。结果,母亲她俩出来十几分钟后,十多米厚的窑头全部塌了下来,现在想起来,那是标准的滑坡。灾难过后,大伯家也没什么损失,只是土窑没有了,族人在感激放羊人的同时,也直叹息,母亲和姐姐真是命大,那时还小的我,看着土窑塌下来的场面,我真是佩服母亲的勇敢。

考上高中,同学们都在学校里的大通铺住宿,外婆家正好在学校所处的那个村子,放学后,我就步行十几分钟到外婆家吃饭住宿。外爷外婆一辈子辛辛苦苦养活了九个子女,条件自然不好,他们的地坑院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村子里的老寨墙还依稀存在,寨墙外面跑着公共汽车,寨墙里边是一片台地,台地上分布着多个地坑院。外婆家的地坑院从上面看显得四四方方,中间一道墙把院落分成了两户人家,一道斜坡是两家的公共通道,快到底时是两家的大门,进门后再有十几个台阶到达院里。外婆家的邻居也是有多个孩子的大户。

外婆家共有五孔窑,结了婚的两个舅舅一家占一孔窑,其他的除了做灶火,就是外爷外婆和没结婚的舅、姨挤着住。最大的窑洞里边还有拐窑,里里外外要放四张床。一年后,为了上学更近,我搬到了高中附近的同学家住宿,但还是去外婆家吃饭,即使农活再忙,外婆和小姨都是按时做饭,从没影响我的学业。现在看来可能感觉条件很差,但在那时却是让很多同学羡慕的环境,看书没人打扰、吃饭不用排队,最主要的是乐享了一辈子都难忘的亲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