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刘地 文/图 “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一株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活史书。 在高新区金菊街紫藤路口西北角(原丁楼村)一所中学内,一株粗大的古树枝繁叶茂、肆意生长。古树躯干粗大,需要两三个人方能合抱。主干上布满裂痕和虫洞,可见其饱经风霜。树前还有一块铭牌,上面写着:郑州市古树,槐,树龄400年。 据丁楼村村民毛保建介绍,这株古树的主人名叫毛云增,前几年,丁楼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主人一家都迁走了,只留下这株大树。按照当时要求,地上什么也不能留下来,有树的要伐掉或者移走。因为这株大树历史悠久,不少人呼吁把这株古树原地保护起来。 “建教学楼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墙都垒很高了。唯独大槐树这个区域,迟迟没有开工。”毛保建说,最后经过多方协商,开发商重新对楼进行规划,专门在树边,把楼基向南移了5米多,整齐的教学楼,形成了刀把状。据了解,为了保护这株古槐,增加支出近百万元。 现在,这株古树每天“听”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静“观”成长。 这株400年的古槐还有一位“老邻居”。在学校操场中央,被圈起的围栏里还有一株600年的古槐,这株古槐树干直径约1.5米,发出了三根大树枝,虽然树干已经全空,可每到春天,仍然是尽情地抽枝长叶,生机盎然。 “这树曾经还救过人呢。”毛保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打到此处,村内一名游击队员躲进这株古槐树杈洞中,逃过了一劫。 “村里人都叫这树为‘老槐爷’,祖祖辈辈与它建立了不可割舍的感情。尽管丁楼村在新型城镇化改革之后,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这些古树还在,我们的根还在。”在采访结束时,毛保建对记者说道。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那些原来潜藏居家的古树,被显现出来,那一棵棵古树,成了最深情难忘的“老物件”,也成为许多人回望家乡的精神象征。 这些古树,也在精心呵护下,桩粗枝茂,苍劲挺拔,荫庇八方。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