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苍娃寻根曹家湾
从军行(书法) 崔战国
学会回应
秋吟图(国画) 张荣发
《知行合一王阳明》:阳明心学的简明读本
郑州城管赋
剪一段荷塘时光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苍娃寻根曹家湾

♣ 海 波

早就听父亲说,朝阳沟以前是叫曹村,也就是曹家湾。它是因经典豫剧《朝阳沟》唱响大江南北后才改了村名,它同时又是卷席筒故事的发生地,《卷席筒》的根也在这一个村子。受登封市大冶朝阳沟文化研究会邀请,我同弟子孟超、师弟史占星、马登才等一行驱车来到登封市东二十五里的朝阳沟村,参加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

车未停稳,“小苍娃来了,小苍娃来了”的喊声迎面传来。不一会儿我们竟被围得水泄不通。就在这时,有两个身穿小苍娃服装的一老一少来到我们的跟前,他们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十分热情地领我们走进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揭牌会场。会场上人山人海,会场中我发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老艺术家王善朴、杨华瑞、柳兰芳、朱朝伦、韩玉生、卢兰香、王翠芬、张月婷等。按照大会安排,我们又同省三团的艺术家们、朝阳沟艺术团的演员们同台进行了演出。豫剧、曲剧相互穿插,会场欢声雷动。

中午,我们在朝阳沟两个“小苍娃”赵铁寨、赵建军的陪同下,和三团的老艺术家们、嘉宾、群众一起共进午餐。十位身穿《朝阳沟》“银环”服装的年轻人满面笑容,热情豪爽给大家送茶倒水,端菜上饭,就像招待自己的亲人、家人一样,无拘无束,亲切无比,使我至今都不能够忘怀。

吃罢中午饭,我们一行又在两位村干部的陪同下,观看了《卷席筒》故事中讲到的曹家上院下院和相关故事典故,实景抓岭、妖婆山、黑龙潭等。站在抓岭上举目眺望,四周林山林海,鸟语花香,风景秀丽,使人心旷神怡。一位年长的村干部即兴给我们讲起了卷席筒的故事。

接着,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朝阳沟水库,它位于村子的西北处。站在大坝上,清风扑面,碧水蓝天,使人心旷神怡。这时,扮演小苍娃的大哥赵铁寨对我们说:“朝阳沟水库建于1974年。是大冶公社全体社员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奋战一年完成的。”如今的朝阳沟水库已成为朝阳沟景区的观光亮点。

看罢朝阳沟水库,我们又登上了朝阳沟景区的最高峰,走上了银环亭,登高远眺,远处的中岳嵩山、登封市区、卢店名镇、朝阳沟水库大桥、郑登快速通道、永登高速、石宗河景区、华润电厂,还有那千年村落曹家湾尽收眼底。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朝阳沟》银环的那句名唱“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顺着林间小道行进不久,我们又来到了朝阳沟森林公园、杨兰春文化园。杨兰春先生出生于1920年,河北省武安县人,家境贫寒,讨过饭,学过医,读过几天私塾,还当过一段小和尚。1957年的秋天,杨兰春先生遵照毛主席文艺工作者要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的指示,他和老同事剧作家赵籍深直奔登封大冶曹村。几个月的农村生活,为一部经典大作《朝阳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朝阳沟》诞生了,一上演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2009年6月2日,杨兰春先生不幸逝世,遵照杨老先生生前意愿和朝阳沟村广大群众的要求,建起了杨兰春文化园。

杨兰春文化园依山坡地势坐南朝北而建,四周有优质青石护栏,造型典雅。广场塑有白色玻璃钢杨老先生写作坐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左侧保留有陈家窑的旧貌,石做天书上记载着杨兰春与陈家窑的不解之缘。文化园三层台阶均是采用缀点花纹青石铺砌,美观大方。精致石桌、石凳、健身小道、灯光、绿草相互映衬,耐人寻味。杨老先生的陵墓全部用汉白玉、花岗岩垒砌,墓碑上“朝阳沟之父”五个大字耀眼夺目。杨老先生的骨灰安放在汉白玉石棺内,周边以不锈钢围栏围护。屏风前后松柏林立,“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十个大字庄严肃穆。陵墓前左侧竖立着天然浅红色石英石杨兰春纪念碑,高6米,撰文丹书均出自河南著名碑文专家李铁成之手。

走出文化园,太阳已将落山,看着我们就要返郑,朝阳沟村亲人们还是热情有加,恋恋不舍。

朝阳沟——曹家湾,《朝阳沟》永远的家,也是《卷席筒》永远的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