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又见主妇挎菜篮
秋林青黛(国画) 陈 红
眉豆弯弯
大美金银滩
陋室铭(书法) 许广丽
《唐诗课》:开辟一条阅读唐诗之美的道路
“柜花”香开幸福来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又见主妇挎菜篮

♣ 徐德瑞

上周六上午,我同老伴一起上街买菜,在大华农贸市场水产摊铺前,见一花白头发大娘正在买鱼,她胳膊上挎着一个椭圆形竹篮。笔者顿时眼前一亮,这不是已消失三四十年的菜篮子吗?

我与老伴忙上前与大娘拉话。大娘也是个爽快人,自我介绍说,自六七年前国家颁布限塑令之后,她就携带竹篮上街购物买菜,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我们见她菜篮里买了不少菜:猪肉、鲫鱼、豆腐、凉皮、丝瓜、茄子、豇豆及葱、姜等,除鱼、肉上套有塑料袋之外,其余全是裸放在菜篮里的。老伴问她家有几口人,怎么买这么多菜?大娘笑呵呵地告诉我俩:她孙子今年考上了名牌大学,亲戚朋友前来祝贺,今天在她家吃午饭,所以起了个大早上街买菜,菜篮里的菜全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我俩自然也要向大娘表示祝贺。随后我们与大娘边走边聊,话题多与菜篮子有关。她告诉我俩,用这种竹篮购物买菜,比用塑料袋好得多:首先是清洁卫生,没污染;其次是不易被挤压破损。有些东西,如豆腐、鸡蛋装在塑料袋里,稍不留意就被挤破压碎,而装在菜篮里就省心多了;再者一些生冷蔬菜散装在菜篮里透气性好,不易变质腐烂,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如此。还有,竹篮耐用且经济实惠,购一个才七八块钱,便可使用两三年,而且它装东西多,买个十斤八斤菜,篮里还装不满哩。如果菜篮弄脏了,用洗洁精洗洗,晾干后又可继续使用,真是再方便实用不过了!听大娘这样一讲,我和老伴也动了心,商量回家后在储藏室里翻翻“老古董”,看能否找出一两个以前使用过的竹篮,让它们再出山发挥“余热”。

应该说,现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那时根本没有塑料袋,家家主妇上街买菜购物,总少不了携带一个竹篮子。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乡间道上,总会见到一些结伴而行的中老年主妇,手挎一个样式各异的竹篮,说说笑笑地走进市场。那时没有超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多以零购为主,且货物分工比较细,如米面油归粮油商店卖,猪牛羊肉及鸡鸭禽蛋归食品商店卖,而酱油、盐、醋、糖及烟、酒等又归副食品商店卖,而且当时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想多买也不可能,一般一家人一两天的生活用品,只需一个菜篮子就全买回来了。

由于当时菜篮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大家对它也特别有感情,倍感亲切和温馨。后来这个词竟被引申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及肉鱼禽蛋蔬菜等副食品的总和,统称为“菜篮子工程”,一直沿用至今,与“米袋子工程”(粮食)并列,成为城市市长们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足见那时“菜篮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各地的菜篮子样式、大小与做工各不相同,但最常见的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方形的和长方形的几种,以竹篾编制的居多,也有用柳条和荆条编制成的;后来有了塑料,有些心灵手巧的主妇便用各种颜色的塑料带(绳)编成精巧的菜篮子(又称花篮),除自家使用外,还送给要好的亲友,以炫耀自己高超的编技。过去农村人嫁闺女,母亲总要事先请篾匠师傅编制两个十分精致的竹篮,上加篮盖,女儿出嫁时,竹篮里装着针线、手绢、毛巾、鞋袜及妇女用品,再用篮盖盖得严严实实的,不到婆家举行婚礼之后是不允许打开篮盖的。这对竹篮日后便成了新媳妇上街买菜购物时用的菜篮子。由于它做工精巧美观,左邻右舍观看后总要夸奖一番,新媳妇便感到无比的自豪,认为这是娘家人给自己增光添彩了,所以并不经常使用,以至可以保管传承几十年上百年不坏,由上辈人传到下辈人乃至下下辈人,简直就是家传的宝贵“文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塑料包装制品、特别是塑料袋的广泛应用,人们买菜购物时都爱使用免费的塑料袋,因为它方便轻巧,家庭主妇上街时两手空空,回家时大包小袋各种生活必需品全装在其中,于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使用过的菜篮子光荣“下岗”了,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现在即使在农村也不易见到。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塑料袋也不例外,它既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它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人的身体所造成的“副作用”更不可小视,如今各国的环保人士都在大声疾呼加大限塑力度,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多享受绿色低碳生活。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那阔别已久的菜篮子,或许会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那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购物的人们,也许会越来越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