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成燕 李京儒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商文化,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唐胜景,再到“汴梁三月正繁华”的北宋神韵……“老家河南”壮美的山河人文画卷,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品味“诗和远方”。昨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事业在文艺创作、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旅产业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旅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的跨越发展。 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 70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200多部,从河南豫剧前辈常香玉,到新一代豫剧代表人物李树建;从功勋导演杨兰春,到金牌编剧姚金成;从上世纪50年代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到连获中国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重渡沟》……河南戏曲名人辈出、好戏连台,实现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八连冠,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八连冠,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六连冠,被全国文艺界誉为“河南戏曲现象”。 公共文化服务:从贫乏到丰富 70年来,我省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中心”的目标;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160个,文化馆205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34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万多个,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6个,文化先进社区14个,特色文化广场5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4个。全省3000多个免费开放文化单位年均接待群众8860多万人次,97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年均接待观众上亿人次,“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全省戏曲进校园”每年为基层演出两万场。 旅游:从传统游到全域旅游 70年来,我省旅游发展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511家,旅行社1137家,星级酒店432家,民宿45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6个、世界地质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4个、省级地质公园15个;成功创建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项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据统计,201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120.21亿元,同比增长18.15%和20.28%,跻身中国旅游第一方阵。 文旅产业:从“软实力”到“硬实力” 70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初步形成要素齐全、规模庞大的产业格局,文旅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品牌引领、多方合作的开放格局,一业兴旺、百业发展的联动格局。 当前,我省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达15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3个,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50多个。 同时,我省每年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百余项,成功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和“欢乐春节”品牌项目;全力打造以中国功夫为龙头产品的“中华源”品牌,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 文物保护:从“复古”到“复活” 70年来,我省成功申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丝绸之路、大运河等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13个、非遗传承人127人、非遗生态保护区1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中国传统村落204个。 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4783457件,“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5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0个,4个省辖市当选中国八大古都;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220个;建成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抢救保护出土文物近10万件;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三级以上博物馆347家。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