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庙张街:群众心中的“幸福路”
中州大道 “颜值”大幅提升
铁路沿线 变身“高铁游园”
为古树名木群落建个舒适的“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古树名木群落建个舒适的“家”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图

市人民公园作为我市的老公园,有着丰富的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是我市重要的古树名木群落集聚区,昨日,记者走进市人民公园,探访公园管理者如何为古树名木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21棵樱花被列入“名木”

在市人民公园内,除了古国槐被列为古树,还有21棵樱花被列为“名木”。

“这批樱花是我市与日本浦和市建立友好城市时,浦和市赠予我市的,均栽植于市人民公园樱花河岸,目前树龄在55年以上,其中最大胸径达到31厘米。”秦雪说,为保护这批樱花,公园于今年6月启动樱花河岸名木保护项目,通过把樱花河岸硬质铺装改为草坪、扩大樱花树穴等,增强了根部的透气性,有效改善了樱花的地下生长环境。

目前,保护改造项目已接近尾声。

古国槐复壮焕发新生机

昨日,记者在人民公园南门内看到,正对大门口,一棵古国槐郁郁葱葱,顶如华盖,四周被栅栏围起。由于右侧枝过于粗长,均用木柱支撑。树上,两块竖立于不同年份的铭牌,均表明这棵树已被列入我市的古树。

“这棵树可算得上是公园的‘镇园之宝’,是当年修建胡公祠时移栽而来,经碳十四检测,树龄为170年,胸径105厘米,为三级古树名木。”人民公园业务科工作人员秦雪告诉记者。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为保护这棵古国槐,公园成立专项课题组于2017~2018年对古国槐进行了活体支撑及复壮技术应用研究。通过病虫害防治、挖复壮沟促进地下根部复壮、固体支持、活体支撑、修补树洞、修缮树穴围栏等措施来对古国槐进行保护,特别是在树冠投影范围内铺设了管道,定期通过管道输送营养,保证古国槐生长需要。

家住附近的于先生说,这棵古树在他小时候就存在,他经常到树旁的大殿玩耍,逢年过节还有人在这里祭拜,现在只看到古树长势依然枝繁叶茂,没想到园林部门下了这么大功夫。

604棵后备资源挂牌保护

在市人民公园中心广场四周及青年路两侧,126棵法桐粗壮笔直,高耸入云。“这是我市引进的首批法桐,树龄约70年,为我市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秦雪指着其中最大的一棵法桐说,“这棵树的胸径达到129厘米,两个成年人都合抱不住,是我市建成区最粗的法桐。”

为了保住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的记载者、传承者,彻底解决大树根部的土壤板结、水泥封喉等不利于树木生长的问题,人民公园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对园内法桐树池进行了大树树池改造工程,重点是扩大树穴,增强透气性,便于根部施肥,有效改善大树根部的地下生长环境。

“这126棵法桐已列入我市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秦雪说,园内包括这批法桐在内,还有圆柏、侧柏、胡桃、银杏、雪松等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共604棵,树龄均在50至99年,目前,这些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的挂牌保护工作均已完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