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的大团结 你我的运动会 上一版3
“看到一张张观众笑脸, 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坚守一线的郑州交通人
龙湖水域留下最美“志愿红”
蹴球运动员独有的“笔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龙湖水域留下最美“志愿红”
志愿者趴在浮台上固定竹漂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玉东 董艳竹 周甬 通讯员 周文君 文/图

从9月9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水上项目拉开帷幕,到9月14日的完美谢幕,离不开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139名志愿者的坚守,他们每天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了赛场一道暖心、靓丽的“志愿红”。

雨天和大风天无疑给水上项目的比赛带来了难度,风吹浪起、舟随波动,如无法“固定”起点上的龙舟和独竹漂,选手将无法正常比赛,正是来自华北水院平均年龄20岁的6名大男孩,经过连日来的风雨无阻,顺利完成了这项志愿服务。

为了适应龙舟和独竹漂的高度,在大龙舟比赛中,他们采用躬身的方式,用双手控制舟尾的部分;在小龙舟比赛中,他们采用单膝跪地的方式,用双手控制舟尾的部分;在独竹漂的比赛中,他们采用趴下的方式,将双手没入水中控制独竹漂的尾部。

“矫正龙舟不能有丝毫差错,要不比赛就失去了公正。”起点志愿者组长李宪磊介绍说,最难的就是9月11日的比赛日,风雨交加,天气突然转凉。这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7点多就坐快艇来到起点赛台,因为风势较大,几乎每组比赛都要反复矫正七八次,有时一条龙舟要用双手固定上近20分钟。虽然身上穿着雨衣,但水浪打得衣服鞋子一早都湿透了。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一度中断,积压未赛的小组特别多,因此中午他们就顾不上回到岸上吃饭,在赛台一直待了12个小时。“不过很感谢赛事组用快艇一次次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姜汤。”

李宪磊说,趴在赛台上其实挺冷的,但我们更为能服务运动员、能为运动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感到骄傲和自豪。

与此同时,在岸边打捞独竹漂的8名志愿者也同样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将重达30公斤的独竹漂从水中捞出,并在岸边一一摆好。一天的工作时间,他们需要从水中捞出20余根独竹漂,这无疑是对他们体力和意志力的磨炼。

8名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的真谛,出色完成了该项工作任务。

此外,还有近40名赛事志愿者在比赛现场搬运器材、引导运动员、协助运动员上下场。

赛事中,在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岗位上,志愿者始终面带微笑,无惧水域边的大风和阴冷的天气,没有喊累没有抱怨,圆满完成了龙舟、独竹漂赛事的各类志愿服务任务。水上项目的比赛已经结束,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永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