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族的大团结 你我的运动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盛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盛宴
——表演项目颁奖晚会侧记
四川代表团带来的羌族《赛竹竿》
广西代表团带来的《背着铜鼓山过山》
江苏代表团带来的《五禽新韵》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刘超峰 董艳竹 文 马健 丁友明 李焱 图

核心提示

滔滔黄河,见证各族儿女血脉相连的手足亲情;巍巍嵩山,见证各族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除了种类繁多、竞争激烈的竞赛项目外,另一个重头戏就是194项表演项目。这些项目把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融入体育范畴,成为各民族展示民族文化的舞台、展现中华儿女精神风貌的平台,构筑起弘扬民族团结的斑斓纽带。

昨晚,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颁奖晚会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举行,除为获奖者颁奖外,27支代表队分为上、下半场进行表演项目展示。他们将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与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独有风情和文化魅力,精彩的表演燃爆全场。

《龙腾中华》奏响盛世华章

追随着五彩绣球,一条绿色巨龙“穿云入海”舞入会场,只见它不断地变换造型,在飞舞腾移间彰显出恢宏气势。作为本次晚会的开场表演,由北京代表团带来的《龙腾中华》表演一亮相便震撼全场。

舞龙既是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也是勇敢向前的精神象征。舞龙运动以八字舞龙、游龙、翻滚和组图造型为主,进行套路演练,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跃等动作。北京代表团舞龙队是一支由北京体育大学的在校生组成的少数民族队伍,于2001年组建,曾获得过世锦赛和亚锦赛及全国比赛等多项舞龙赛事的冠军。现场的舞龙表演,通过两人配合三人配合以及多人配合,呈现出力度与速度的完美结合。

随后,由辽宁代表团带来的《八旗建鼓》表演则生动展现满族元素特色。“建鼓”产生于商代,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满族群众在丰收时节和宫廷祭祖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威风震天的建鼓表演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悠远的历史年代。

上海代表团派出了一支226人的队伍,运动员分别来自汉族、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苗族、瑶族、侗族、拉祜族、彝族、黎族、哈萨克族等23个民族,他们除参加蹴球、毽球、射弩、陀螺、龙舟、押加、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健身操9个竞赛项目外,还进行了“火彝绳花”“潇洒的牧马人”“布鲁光斯基撒铛基”3个表演项目。这也是上海代表团历届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最多的一次。晚会上,该代表团精彩表演了“火彝绳花”项目。

缤纷表演异彩纷呈

瑶族舞蹈《背着铜鼓山过山》,取材于中国瑶族千年迁徙的历史,讲述了几千年前,他们从中原经历重重磨难迁徙而来,翻过了千重山,攀过千重岸、千条水、万座山,一条金带连起来,铜鼓的声音牵动我们的心,从中原来到红水河边,充满着战胜困难、勇敢坚韧的战斗精神。

青海表演项目《土族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2008年6月7日,土族轮子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1米的竹竿顶端,一名身姿矫健的姑娘像一只抱柱的蜻蜓,又像放飞的彩色风筝,抱着竹竿飞入云霄,在天空自由旋转“翱翔”。一开场,9根竹竿是演出最壮观的道具。演出中,男演员将竹竿扛在肩膀,身着藏青色羌族服装的女演员被挑在竹竿两头,举在空中。而羌族《赛竹竿》短短7秒的阵形转换让人目不暇接,观众还没从惊叹中反应过来,新的阵形又登场:手提羊皮鼓的男演员叠成罗汉,男女演员像拔河一般比赛推竿,对起歌来,现场异常热闹。

多节目再现各民族 丰收场景

捆青稞、背青稞、晾青稞……云南代表团带来的《欢乐收青稞》,真实地再现了云南藏族民众收青稞比赛时的欢乐场景,并融入藏民族地区盛行的娱乐项目,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青稞是中国西南藏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藏族人民对青稞满含敬意,对自然万物心怀感恩。在收获青稞的时季,藏族民众总是用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福来年的丰收,并在收青稞时进行热烈的比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表演结束后,《欢乐收青稞》编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表演者在舞台上模仿划船,两人一组,互握对方手臂,对坐于对方脚背,形成船体;两人手拉脚跷,屈伸腰背,使人体形成的“船”不断随波起伏,犹如在水面上荡舟一般……湖北代表团带来的《里补谷达》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队员们的精彩表演,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丰收场景和欢快喜庆场面。

“里补谷达”在土家族语里是“跷旱船”的意思,也是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劳动之余或丰收喜庆之时,土家族青少年常自由组合,以“跷旱船”娱乐健身,十分有趣。这项运动不仅锻炼人们的腰腹以及臀部腿部力量,而且对演员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

据《里补谷达》节目教练员张津铭介绍,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项运动,节目编排力求简洁明了,节目呈现的是土家族男女正在干农活时,突然有人说要做游戏,接着人们欢快地以玩跷旱船的游戏为主线,融入歌舞成分。整场节目没有太多复杂的构思,只是把这个游戏的来历以及玩法最简单清晰地展示给观众。张津铭说:“我们希望全国人民通过这个节目,更多地了解土家族文化。”

同样以表现庆祝丰收为主题还有湖南代表团带来的《黛帕黛咕嬉秋》,该节目源于苗族传统节日“赶秋节”,讲述苗族青年男女,为庆祝丰收,穿着苗家盛装欢聚在苗寨,参与打秋千、抵杠、扳手腕、打苗拳等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真实再现了苗家秋收前后的热闹场景。

在颁奖晚会压轴阶段,由河南代表团带来的《豫龙腾飞》精彩登场。该表演展现的是黄河两岸中原儿女,为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欢乐景象。场上舞动的两条巨龙,代表着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队员们通过穿、腾、游、跃等动、静造型的技巧表演,充分展示了龙的精、气、神、韵,彰显了中原儿女不屈不挠、团结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天地之中,中原儿女谱写中原更出彩新篇;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升腾逐梦新时代豪情。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