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3版:五湖四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同台比技艺 相知两相得
报、网、台、微、端联动 扫二维码看盛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同台比技艺 相知两相得
板鞋竞速起跑瞬间
木球赛场拼抢激烈
“一苇渡江”争先恐后

包括已经先期在呼和浩特完成的马上项目在内,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设置了17个竞赛项目。和以往人们常见的奥运会、全运会比赛中更注重竞争性和胜负不同,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固然也有竞争、有胜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大舞台,让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项目得以传承、发展,而各民族运动员通过竞技场上的角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民族运动会的竞技场,更是促进民族融合、推动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有竞争 更为传承发展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顾名思义,是以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都从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衍生、发展而来的,每一个项目的比赛,都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画卷。

这当中,有的是非常常见、已经发展成为很多人日常健身的主要活动,比如民族武术、民族健身操、毽球、秋千、陀螺等,而有的则极具民族特色,并非广为人知,比如花炮、押加、射弩、独竹漂等。特别是本次运动会在郑州举行,这是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次在中部省份举行,这也让当地群众有了近距离“瞧稀罕”的机会。

例如民族式摔跤,包括了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六个跤种。因地、因习俗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摔跤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竞赛规则及对应的民族服饰。赛场上,选手身着色彩各异的民族服饰摔跤对抗,为以力量著称的摔跤运动增添了几分美丽;最让河南观众津津乐道的“独竹漂”,这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运动会期间,举办独竹漂比赛的北龙湖是观众最热衷的赛场之一,人们争相前来目睹“一苇渡江”的绝技;还有押加,灵感是来源于耕牛在田间拉犁时四肢趴地、奋力前行的情景,逐渐发展成为两人“背对背”拔河的竞赛项目。

观众看比赛的同时,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自然也就通过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木球比赛现场,市民娄先生特地带着儿子前来观赛,因为儿子之前在《熊出没》中见过光头强打木球。“现场看比赛更精彩更刺激,看得好开心。”小家伙说。

“‘独竹漂’对于河南观众来讲确实少见,所以从去年的全省民族运动会期间,这就是最热门的项目之一,观众很多,到了全国民族运动会更是这样。而通过运动会的举办,我们河南这个项目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去年的全省比赛,还经常出现有队员落入水中的情况,而经过大家的苦练,水平大大提升,在本次比赛中河南选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独竹漂竞赛负责人宋忠波告诉记者。

在各个项目的比赛中,都不乏长时间从事该项运动的老将。四川女子珍珠球选手阿门初、湖南的高脚竞速运动员田世芳,都是参加了5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五朝元老”;北京花炮队教练张炳刚从事花炮运动已经20年了。“我们都是怀着很深的感情打比赛,这也是一种情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项目更好的发展。”张炳刚的话很有代表性。

而在民族武术赛场上,70岁的回族运动员杨学海来自青海,他是本届运动会上年龄最大的运动员;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岁维吾尔族小姑娘陈佳慧则是所有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从这一老一小的身上,分明能看到清晰的“传承”二字。

分胜负 更为交流提高

9月11日上午11点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毽球赛场上,4块场地上只剩下湖南男队和广西男队仍在比赛,但观众却是越来越多——场上白热化的场面让刚刚结束比赛的选手们也都跑到了看台上。场上的两支队伍实力接近,前两局双方战成1∶1,各自都是微小的优势取胜。进入到决胜盘,场面依然非常胶着,随着比分交替上升,场上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每得1分,队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击掌并高喊“加油”,为自己打气。两队一直打到19平,最后关头,广西抓住机会连得两分,终于以21∶19艰苦拿下,从而获得了所在小组的第一名,队员们也兴奋地抱在一起庆祝。

随着裁判员正式鸣响终场哨,令人颇有感触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在场上杀得面红耳赤的两队队员,此时个个已经是笑容满面,相互握手,随后还间隔排列,合影留念,镜头前,每个人都伸出大拇指,做出点赞的姿势。

“小组赛就这么激烈,说实话我也没想到,从已经结束的比赛看,这一届运动会比赛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比赛也因此更加激烈。”毽球项目副裁判长樊朝晖告诉记者,“为了促进毽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组委会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本次比赛,队伍之间可以根据规则相互交流运动员。这样就使得参赛队之间水平相对接近,比赛更激烈了,也更有观赏性。长远看,这有利于项目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