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记者 徐海波 甘泉 陈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大别山,横亘神州大地中央腹地,绵延千余公里,大别于南北。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是一座英雄的山,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建设、改革时期,大别山是一座奋斗的山,昔日贫穷落后的大山沟,如今已是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英雄的山:血和泪的革命史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西门外的河滩上,一座高16米的纪念碑巍巍而立。 纪念碑正面,是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碑铭——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 92年前,潘忠汝、吴光浩等共产党人领导大别山农民自卫军,首举义旗,吹响黄麻起义的号角,向黄安县城进发。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鸟铳、鱼叉等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从此,以七里坪为中心,一个覆盖三省21县、主力红军达4.5万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成为当年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小小七里坪,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牺牲的14万红安英烈中,有近8万名烈士来自七里坪。 如今,古朴的街道两侧,革命战争时代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600余米的街道并不宽,道路两侧砖瓦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各色店铺林立。 昔日“革命发源地”,如今已是“红色旅游街”。国庆节临近,慕名而至的游客拍照留念,记录着老街的红色故事。 与七里坪一样,深居大别山的河南省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也是一片红色热土。著名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启,何家冲也成为全国四大长征出发地之一。 1986年,何家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帮扶和开发下,何家冲的路通了,景美了,名气大了,游客来了。 如今,何家冲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青山环野立,一水抱村流。一幢幢明清风格的豫南古民居,错落有致。村落四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村前是清凌凌的河水。 在大别山,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座烈士陵园,铭刻着无数英烈的名字。在湖北麻城,一位名叫“周家姆”的农村妇女“舍子救红军”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 1928年5月的一个傍晚,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王树声被敌人追杀到麻城西张店村,躲进了周家姆的家。敌人叫嚣抓不到王树声就“血洗西张店”。周家姆站出来说:“王树声就藏在我家。” 周家姆让大儿子王政道换上王树声的衣服,被敌人捆走。王树声脱离了险境,王政道却牺牲了。悲痛欲绝的周家姆又将其他三个儿子相继送进红军队伍。 每年4月下旬,离周家姆家不远的龟峰山上“一片红”。10万亩杜鹃花次第开放,层层叠叠,团团簇簇,将龟峰山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奋斗的山:拼与搏的故事会 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浠水县,十月村。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村名源于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十月革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十月村党支部率领村民创办农业合作社。从此,“十月”唱响全国。 20世纪80年代,十月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胆探索,闯出一条“工业富村”的新路。 走过近20年的辉煌,村办企业发展面临挑战。十月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加快转型,建设一批商贸市场。2018年,十月村跻身全省经济百强村。村集体资产8.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家家户户住进小洋楼,开上小汽车。 “一个小村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透视十月村的发展历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不禁感慨道。 与十月村隔着大别山遥遥相望的佛子岭水库,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坝身上写着八个大字: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67年前,这里是一派火热的建设现场。为了治理淮河水患,国家计划在淮河上游兴建山谷水库群以拦截山洪。 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竣工,大别山深处的建设者用2年10个月时间创造了新中国奇迹。随后,一批批水利工程相继在大别山建成。从那时起,“一年大水三年旱”的六安大别山区开始 “吃上大米饭”。 1991年,大别山深处7岁女童苏明娟一双饱含“我想读书”执着渴求的“大眼睛”,出现在“希望工程”宣传画上。 这双大眼睛成为一扇窗户,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大别山深处的贫困,一批批爱心人士从祖国大江南北汇聚,再次“挺进大别山”。 1993年,江苏昆山退休教师周火生从报纸上获知金寨县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消息,便寄过去第一笔助学款。由此,源源不断的善款从全国各地涌向大别山,一批批受助学生先后进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反哺社会和人民。 钱来了,技术也来了。1986年,国家科委提出科技开发大别山,十余年间超过2.7万名科技人员走进大别山。患癌症刚动手术的任立中教授,一边化疗一边进山,传播板栗丰产技术;宛志沪教授在山沟里翻了车,怀里紧抱着她培育的西洋参种苗,从此来自东北的西洋参在大别山扎下根。 路也通了。1993年,数万铁路勘测、设计、施工队伍踏着刘邓大军的足迹,投入大别山的怀抱,当年年底火车开进大别山腹地枢纽站——湖北麻城站。如今,大别山地区高铁纵横,闭塞的大山连通着世界。 也有一群大别山人,怀揣梦想,走出大山。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名叫江师大的大别山农民率先到武汉打工。不到十年,以他为首的大别山建筑队在武汉、深圳等地打出了名气。他们从家乡红安县詹店镇带走6000多名农民,每年邮回现金近1000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湖北黄冈脱贫人口超过88万人;安徽六安脱贫人口48万;河南信阳脱贫人口75万。红安、新县两个“将军县”都已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 圆梦的山:红与绿的交响曲 蜿蜒于江淮之间,襟带豫鄂皖三省的大别山,群山叠翠、千里松涛。这里是华北平原向南延伸的休止符,也是美丽中国腹地深处的绿色屏障。 70年前,大别山曾用她的千里苍翠守护了红色火种;如今,她则用“绿水青山”慷慨馈赠这里的人民以富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和绿色生态功能区,大别山地区利用“红”“绿”资源,走出一条“红绿经济”之路。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千坪村的吴永田在自家田里放了好几个高音喇叭,循环播放人声、狗叫声、敲锣打鼓声。这些竖起的大喇叭是老吴在向破坏田地的野猪“宣战”。 花石乡是个集库区、老区、高寒山区为一体的贫困乡,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寒地区。十年前,在这里,野猪还是个稀罕物。吴永田说,“那时候靠山吃山,乱砍滥伐,一年也见不着一次野猪”。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野猪逐渐增多,让老吴增添了“新的烦恼”。 距离花石乡60公里的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林场,同样见证大别山日益恢复的生机。9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商城起义,掀起了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高潮。 这片大别山深处的国有林场20世纪90年代末有过一段“苦日子”。林场职工工资“时有时无”,有人戏谑他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但再困难,黄柏山林场坚持不搞竭泽而渔式的采伐,反而租赁山场来栽树。如今的黄柏山林场已成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 九月,沿着省道、县道,穿梭在黄柏山林海,路两侧的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这里山是绿的,水是清的,空气是甜的。 翻开大别山全域旅游地图,探险漂流、观鸟摄影、茶园体验……一村一品的旅游特色,每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这一切得益于大别山地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恢复绿、守护绿只是第一步,从“生态佳”到“生态+”,大别山还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富民产业。 在“将军县”湖北红安,红薯被称为“苕”。革命年代,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是红军战士的“主粮”,滋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 近些年,红安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种植红薯近5万亩。如今,红安苕已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顺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几年,公司将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把红安苕做成大产业。” 和红薯一样,曾经养在深闺的大别山农副产品都成了“宝”。茶叶、板栗、茯苓、天麻、菊花等“大别山特产”争艳市场。根聚地、华英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长期以来,大别山地区为了维护在全国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牺牲了一些发展机会。”党史研究专家、大别山干部学院教授蒋仁勇说,但坚持“红”与“绿”的底色,大别山的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宽阔,这也正是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新华社武汉9月17日电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