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牢记嘱托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1/2019-09/19/07/2019091907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为总书记讲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为总书记讲黄河”
郑工合龙碑是黄河博物馆镇馆之宝,记述了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
黄河博物馆外观
黄河博物馆序厅一幅壶口瀑布图展示了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气势磅礴
《河防一览图》是一幅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卷,并详尽注明当时黄河上修建的堤防体系
宋代黄河分段管理的分界埄堠碑
黄河博物馆展厅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武建玲 文 白韬 图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以江河为主题的博物馆,黄河博物馆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清晰地展示了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解说员张笑蕾介绍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总书记不时驻足端详陈列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和图片图表,就有关问题同大家探讨交流,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9月18日,郑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黄河博物馆,跟随讲解员沿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

黄河精神:奋发向上精神之力

进入黄河博物馆的序厅,迎面是一幅立体的巨幅壶口瀑布图,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气势磅礴。“总书记考察黄河博物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张笑蕾介绍。

张笑蕾2012年来到黄河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7年。张笑蕾接到讲解任务后感到“非常荣幸”的同时“还是比较紧张”。见到总书记后,张笑蕾感到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也就放松了心情。

张笑蕾的解说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毛泽东主席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1947年在陕北佳县,当他起草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心情难以平静,带着警卫员去看黄河时,说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之力和民族之魂。”张笑蕾声音轻缓有力,带领着大家走向了第一展区。

第一展区以“流域地理”为主题,向人们勾勒出一幅黄河自然概况图:大约67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整体抬升,原来散落在黄河流域的众多湖泊,逐渐融汇,大约14万年前,形成万里巨川——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上中下游各段特色鲜明。上游是水量的集中来源区;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进入到下游形成宽、浅、散、乱的河道,泥沙在河床上不断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行至黄河流域沙盘模型前,黄河流域河川大地尽收眼底,一段四分钟的《黄河自然概况》短片,讲述了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风光。

黄河明珠:贯通亚欧丝绸之路

连接第一展区和第二展区的是一条通道,拾级而上,仿佛穿越了开封“城摞城”那段历史时光。通道右手侧墙壁呈现的是开封“城摞城”的历史变迁。底部,绘制了地下十几米的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中间,描绘了地下8米的北宋东京城;中上部,地下5米的明代的城;上部则象征现在的开封城。

“因为开封这个城市在历史上是多次遭受黄河洪水侵袭的,每次洪水过后,泥沙就将这个城市掩埋,在新的地面建新的城,就形成了开封‘城摞城’的历史奇观。”站在通道口,张笑蕾指着墙壁上的图回忆着向总书记解说的场景。

进入第二展区,展柜中形态各异的石器、造型精美的陶器,都在无言诉说着远古的故事。墙壁上刻画着精美的诸子百家代表以及每个学派对于水的精辟论述,被称作“百家戏水”。

徐步第二展区,张笑蕾向总书记讲解了黄河作为“民族摇篮”的历史。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先民们逐水而居,文明也逐水而生。从夏到北宋33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不胜枚举。黄河如同一条项链,而曾经的都城则像璀璨的珍珠。著名的八大古都,有五座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

看着展柜中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张笑蕾介绍说,它是目前我们所发现的、距我们年代最久远的一条龙的形象,距今已经有64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在一张地图前,张笑蕾向总书记展示了隋唐洛阳城的卫星复原图,用卫星拍摄了现在洛阳城的一个状况,然后把隋唐时期洛阳城定位在了现在洛阳城上,可以一窥当时庞大繁华的洛阳城,也可以遥望起始于西汉长安,盛于隋唐,贯通亚欧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友好往来、贸易互通、文明交流的桥梁。

黄河之碑:古代河长制之佐证

进入第三展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它是一幅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卷,并把当时黄河上修建的堤防体系做了详尽说明。

张笑蕾向总书记汇报了关于图背后的故事以及千秋治河的历史路程。

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改道,波及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名,在七大江河中水患最为严重,曾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多数是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多数是在战争中“以水代兵”。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历朝历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黄河进行治理,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治河名家和治河思想。张笑蕾特别介绍了历史上治河机构的设置,特别是清代,直接分成文武两职,文职负责管理,武职负责修缮,都对河道总督负责。

漫长的治河历史中,先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治河思想和技术,从最早的大禹治水,疏导排洪,到明代潘季驯提出了“筑堤疏水,以水攻沙”,再到民国时期李仪祉提出黄河治理不应只看下游,“应上中下游统筹并治”,为黄河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笑蕾特别就一件文物向总书记作了讲解:宋代黄河分段管理的界碑——埄堠碑,1987年出土于河南汲县古黄河大堤。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中间一行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从哪里到哪里,谁负责,责任划分非常清晰,相当于现在的河长制。”

张笑蕾还介绍了一块镇馆之宝——郑工合龙碑,此碑记述的是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历时一年时间(1887—1888年)。这次堵口工程花费白银1200万两,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工程还首次使用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开近代在黄河上引进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之先河。

黄河之水:岁岁安澜造福人民

行至后面的展区,张笑蕾娓娓道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1946年5月,在山东菏泽鄄城这座土坯房子内,中共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从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的序幕。

1949年,华北、中原、华东三大解放区成立统一的治黄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唯一的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参观《治理黄河展览》。与郑州特别有缘的是,因为这次展览,在郑州紫荆山建造了黄河博物馆老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江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博物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在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70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中游末端修建了以防洪为主的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先后4次加高培厚了下游1400多公里的两岸大堤,连续开展了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完成了1371公里的标准化堤防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先后战胜了1958年、1982年、1996年等12次大洪水,黄河也已成为一条岁岁安澜的大河,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对工作人员是极大的激励和鞭策,“今后我们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踏实地打好业务基础,为更多的观众服好务,让大家能够更加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