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旅消费:“轻骑兵”缘何成为“主力军”
《哥德巴赫猜想》诞生记
减盐之后为何仍患高血压
被速度惯坏的年轻人
秋分风物:它为何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药物牙膏宜慎用
古代皇家买菜多贪腐
晚饭只吃水果不减肥
5G资费会是“白菜价”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代皇家买菜多贪腐

清朝皇帝的饮食堪称“中国宫廷之最”,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皇帝吃一顿饭就要花上百两银子,这与内务府太监们的虚报有很大关系。仅以鸡蛋为例,当时一枚鸡蛋的价格在内务府的账上是10两银子,而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仅几文钱。

光绪就是一个爱吃鸡蛋的皇帝。有一天,他请教帝师翁同龢:“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知道这是太监虚报冒领了,不便直说,就推脱说:“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从清末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皇帝光吃鸡蛋一年就花了一万两白银。

当然,皇帝对伙食费被贪腐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这样就有意无意中纵容了内务府的贪污行为。不过,也有皇帝亲自查问伙食账的。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明代嘉靖皇帝知道光禄寺为了自己的这张小嘴,一年要花去36万两之多时,结合平时自己的御膳水平,感觉有人在里面做了手脚,于是决定查查光禄寺的开销。

这一查,各种弊端就出来了:一是传取钱粮时,原本没有什么印记,只是凭手写一张白条领取,也没有人敢问问其中的真伪;二是内外各衙门领取皇上赏赐的酒饭钱,或者一个人领取几份,或者公事已办完可是酒饭钱却还在虚领;三是门禁不严,那些下人盗取钱物根本无法算得清楚;四是每年餐饮瓷器数量太多。每一个环节都有漏洞,也难怪嘉靖感到不对劲了。

清朝一根黄瓜卖过五十两银子,这是不是“天方夜谭”?查慎行在《人海记·都下早蔬》中载:“尝闻除夕市中有卖王瓜(黄瓜)二枚者,内官过问其价,索百金,许以五十金。市者大笑,故啖其一,内官亟止之。所余一枚,竟售五十金而去。”

即使是大年三十,一根黄瓜卖到五十两银子,也确实太贵了,可以说是寸瓜寸金了。想想看,我们现在吃的黄瓜早已是“平民蔬菜”了,就是大年三十,买不起黄瓜过年的还真不多。

张祖翼以“梁溪坐观老人”为名写过一本《清代野记》,书里说咸丰年间安徽桐城举人方朝觐年末从家乡来京城,为明春考进士做准备。有一天到一家不错的饭店吃饭时,他特意安排自己的仆人:“尔勿乱要菜,京师物价昂,不似家乡也。”可是结账时,他俩一顿饭还是吃了五十多吊钱。方朝觐以为饭店老板欺生,大声斥责道:“尔欺我耶?”饭店伙计连忙回答:“不敢欺,爷所食不足十吊,余皆贵价食也。”方朝觐忙喊来仆人,仆人说:“可怜可怜,我怕老爷多花钱,连荤腥都不敢吃,只吃了四小碟黄瓜。”方朝觐问:“尔知京师正月黄瓜何价?”仆人说:“至多不过三文一条可矣。”饭店伙计忙接过话茬:“此夏日之价也,若正月间则一碟须京钱十吊,合外省制钱一千也。”

当时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个制钱,四小碟黄瓜就卖了二两银子,确实太贵了。这样看来,黄瓜价格高得有点离谱了吧?而这个仆人吃的这四小碟黄瓜,营养价值不见得比现在高,药用价值也不见得比现在大。

摘自《北京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