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周 娟 教育的本质是美好,在发现美、享受美和理解美的过程中,教育正在真正发生。近年来,郑州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各个领域综合改革,注重强化质量和内涵建设,育人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日渐凸显,铸造了“学在郑州”的特色发展品牌。关注民生、优质均衡、特色多样、产教融合、转型创新、普惠提升成为郑州教育发展的主题词。在今年的全市教育大会上,更是提出要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走好具有郑州特色的“美好教育”发展路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美好的郑州教育发展蓝图已然呈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郑州教育人肩担使命,一往无前。 1. 关注民生 提速提质 郑州教育作为民生关注的重点领域,有效缓解“入学难”“入园难”等问题,促进城市软实力建设,让群众享有获得感,一直是郑州教育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郑州教育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各学段学校建设,积极扩充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速提质,高质量发展。 2016年以来,郑州市教育经费总投入每年增长达20%以上,财政性教育投入经费每年增长达17%以上;2018年,全市各个学段的生均经费增长比例均超过了10%。 自2010年起,郑州市政府连续9年将市区中小学校建设列入民生十大实事项目,市政府采取政府主导、政府督查、财政奖补、社会监督的方式强力推进中小学校建设,有效缓解了市区内入学难、大班额压力。2014年~2018年,市内九区共投资131.2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81所,增加5752个教学班,26.68万个学位。2019年,新投入使用中小学27所,新增908个班、4.2万个学位的就学保障能力;又投入39.5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7所,预计增加1373个班、6.42万个学位。 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165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66所、民办幼儿园128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55所。全市在园幼儿39.77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3%,比2011年提升约25个百分点。从2011年起,共启动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32所,新增学位16.8万个,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全市已有1200所幼儿园通过郑州市等级幼儿园达标验收,其中,河南省示范幼儿园69所,郑州市示范幼儿园183所。我市的省级示范幼儿园数量约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我市积极构建了“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育名家”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目前,全市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超过94%,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2%,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8%,35岁以下教师超过了教师总人数的50%,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优秀教师成为郑州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 2. 学在郑州 特色多样 郑州教育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着力化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郑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422所,在校生151.8万人。其中,普通高(完)中126所,在校生19.6万人;普通初中342所,在校生40.2万人;小学940所,在校生91.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640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生120人。 2011年,启动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五年累计投资17.6亿元,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发展模式,连续实施207个项目,覆盖市区398所中小学,共净增、转化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8.19万个,市区中小学优质资源覆盖率从30%提高到70%。同时,以区为单位把市区各类初中144所分成20个学区,构建9个学区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整体提升。 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30所多样化发展示范校,郑州占7所。评选确定了15所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6所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大学先修课程已在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全面展开。 评价育人,是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目前,已经初步架构起了“政府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郑州市各学段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线,以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小学、初中推进“绿色评价”,高中推进“增值评价”,建构起了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业质量“郑州标准”(模型)。这一实践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16年,在教育部指导下与上海市一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监测”项目。 着眼于公办初中的发展短板,我市启动了“新优质初中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公办初中将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使三年内创建和培育新优质初中100所,结成“优质初中发展共同体”20个,全市公办优质初中覆盖面达50%以上;“绿色评价”综合指标处于全市优良水平,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家长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基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市于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道德课堂”的深度课改理念。经过持续几年的区域推进和发展凝练,“道德课堂有效形态”已呈现180多种,覆盖了全市15%的中小学校,对提升郑州教育品位发挥积极作用,并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郑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样本”,“道德课堂”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典案例库。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区域推进,基于前沿理念和先进模式的“创客教育的郑州宣言”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以来,郑州市教育局与郑州市科学技术学会联合连续两年举办了创客教育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郑州市创客教育文化艺术节暨郑州创客教育论坛、郑州市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省中小学机器人(郑州市承办)比赛等各类活动蓬勃开展。我市中小学生在国家和省各项赛事中,取得累累硕果。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创客教育的全覆盖,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空间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实施、评价机制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 3. 德技双修 高端突破 郑州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树立了郑州职教品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集约发展、区域联动、中高职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郑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目前,郑州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公办学校18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9所,行业办学校1所,县(市、区)属学校8所),民办学校40所。在校生规模达18.6万人,教职工9千余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20万人次。全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校18所,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4所,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立德才能树人,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郑州市职业教育充分抓好技能竞赛工作和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019年,郑州市成功承办两项国赛项目,并在29个国赛项目中,斩获9金15银18铜,共42枚奖牌,金牌及奖牌总数占全省半数以上。以德为先、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每年近4万名郑州中职毕业生走上产业一线或升入高一层次深造,有效保障了新生劳动力供给,提升了产业技能水平。 坚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同步规划,结合郑州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我市中职学校共开设有18个专业大类,132个专业二级类,468个专业点。建设专业集群21个,省、市级名师技能工作室39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特色专业4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6个,市级拟重点建设专业30个。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形成了对接产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紧密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布局。推动中职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支撑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围绕职业和岗位对技能人才的实践需求,我市共建设256个校内实训基地、13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确立17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成立了10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支持建设2所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市级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 近年来,郑州市的高等教育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分类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逐步实现高端突破;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大力促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强化合作开放,积极推动省部共建,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强基固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发展,驻郑高校办学实力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目前,驻郑高校达61所,在校生达126.1万人,郑州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市属地方高校24所,在校生合计37.2万人,其中的7所公办高校中本科院校有2所。 风正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唱大风。郑州教育将紧紧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为目标,书写更加壮丽辉煌的高质量发展之歌。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