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1/2019-09/30/B07/20190930B07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丰年又见仓廪实 五谷丰熟天下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丰年又见仓廪实 五谷丰熟天下安
丰收了
农机显威力
广袤农田

近年来,河南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河南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约4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勇挑种粮重任 体现使命担当

不知不觉,河南获批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

10年前,这一战略为何能在河南落地?

有关专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层面上看,我国需要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从最肥沃的鱼米之乡变为最发达的工业城市群,中国粮食的主产区逐渐集中到了北方。河南积极回应国家需求,体现了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

从河南的发展来看,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生产既是河南的优势,也是河南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发展难题迫切需要解决。

从农民的需求来看,7000万农民如何致富奔小康,一直是河南的最大问题。必须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渠道解决粮食生产等重大问题,实现新突破。

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可谓“一举三得”,对国家是一件大事,对河南是一件好事,对农民是一件喜事。因此,河南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得到中央和国家层面的支持,也就顺理成章。

2008年,河南开始组织编制《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

该《规划》提出,以我省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15个省辖市95个县(市、区)为主体,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左右。

无粮不稳。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我省数个国家战略中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

多个方面发力 提高粮食产能

建设粮食核心区蓝图已经有了,但要实现蓝图还需要精细的“路线图”。

2010年9月30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具体举措和目标,提出到2020年,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

目标明晰,举措明确,接下来就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了。

面对我省粮食核心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土地规模经营进展慢等问题,我省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稳步提高粮食产能。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的水资源保障能力。通过实施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10万亩。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的载体支撑能力。累计建成的6163万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生力军”,不少农田已经由“望天收”变为“吨粮田”。

建设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实施了种子工程、粮食技术研究与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基地等10项工程,先后选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目前,小麦、玉米等多个品种培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4.2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15.7万家,家庭农场3.7万家,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3万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14家。初步建成以承包农户为基础、以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省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和金融支持机制创新。

一系列举措成效明显。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664.9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609.7公斤。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650亿公斤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持续提升。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1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1。

河南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

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农业质效

下一步,河南如何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省将在三方面下功夫。

保粮田。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1.02亿亩以上。

保产能。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效益。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据悉,我省将在三个方面发力,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抓好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着力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等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抓好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四化”方向,推进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不断提升食品产业质量效益。

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条留在县域。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年内建设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建设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文

马健 通讯员 康金宝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