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8年郑州解放,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不足亿元。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这里上演。2018年,郑州市经济发展实现“三大突破”,GDP首破万亿、人口突破千万、人均GDP突破10万元,正式迈入特大城市行列,跻身新一线城市队列。 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实力跨入第一方阵 2018年,郑州市经济发展实现“三大突破”,GDP首破万亿、人口突破千万、人均GDP突破10万元,正式迈入特大城市行列,跻身新一线城市队列。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2018年,郑州生产总值实现10143.3亿元,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回望发展之路,从1949年到1990年,郑州用了41年实现生产总值破百亿,从百亿到2003年突破千亿用了13年时间,从千亿到2012年的突破5000亿用了9年时间。十八大以后,我市仅用6年时间连续跨越五个千亿台阶,2018年成功突破万亿。70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2个和2.6个百分点。 人均GDP突破10万元。1949年,郑州人均GDP仅为41元,到1978年,人均GDP达到465.6元,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起步阶段;经过19年努力,1997年突破1000美元,进入小康阶段;2008年突破5000美元;2018年达到10.1万元。 常住人口突破千万。70年来,郑州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09.9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013.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突破500万,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949年城镇化率仅10.5%,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73.4%,比1949年提高62.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超越千亿。1953年,地方财政收入仅0.6亿元,1978年为4.7亿元,继2016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后,2018年达到1152.1亿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居第14位,在全国省会城市居第6位。 中心城市地位凸显 龙头作用日益增强 长高变强的郑州,在全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中部崛起、河南全面发展乃至中原更加出彩发挥了重要作用。 领头地位日益巩固。2018年,郑州以占全省4.5%的土地面积和10.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1.1%的经济总量,比1949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30.6%,比1953年提高18.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20.7%,比1949年提高9.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比74.5%,比1997年提高56.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占比23.5%,比1984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郑州经济发展呈现量与质齐头并进的态势,GDP完成5106.9亿元,同比增长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动能转换步伐加快。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9%,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7%,比上年同期回升18.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6∶46.3∶52.1调整为1.3∶43.8∶54.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翻天覆地 居民生活幸福惬意 70年来,郑州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2018年,公共配电线路长度19732公里,是1950年的1315.5倍,年均增长11.1%;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供水管道长度4835.8公里,是1954年的114.9倍,年均增长7.7%;市区热网覆盖率已达90%以上;四环以内基本实现清洁热源全覆盖。 “两纵”“两横”及“三环线”已全面建成通车,西四环即将通车。郑州已开通运营1号线、2号线一期、城郊铁路一期、5号线等4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134公里,在建里程155.9公里。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2015年以来,累计建设了42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全市农村公路通达里程达9785.13公里,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2018年,郑州林地面积达284.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6%。建成各类公园、游园771处,公园绿地面积827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实现40.83%。 2018年底,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0.3万人,是2000年的10.3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0.2万人,是2000年的2.7倍;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1.9万人,是2005年的16倍;城市户籍最低生活保障费每人每月630元,农村户籍最低生活保障费每人每月430元。 “朋友圈”遍及四海八方 阔步迈向新征程 70年前,郑州的进出口数字一片空白, 2018年,郑州的进出口值已达4105亿元。数字的背后,是一座内陆城市加速融入全球、跻身世界经济版图的探索和努力。 曾经的小郑县名不见经传,今天郑州这个名字不仅在国内日渐响亮,更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提及。2014年6月27日,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架起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5年来,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上的航班,由每周两班加密至最高每周23班,通航点由郑州、卢森堡增加至芝加哥、米兰、伦敦等14个城市,基本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成为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 7月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郑州打造成为我省参与全球竞争、集聚高端资源的战略平台。指出郑州要加快推进“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建设,形成河南的核心增长极,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做出更大贡献。郑州有底气,也有信心。“四条丝路”正成为郑州开放新名片、发展新动能。种种利好助推下,郑州的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中心、对外开放口岸、文化沟通桥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越来越彰显“国际范儿”。 进入特大城市队列的郑州,坐拥国家政策叠加优势带来的空前历史机遇,正阔步迈向新征程。 本报记者 侯爱敏 文 丁友明 图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