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体育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当嘹亮的豫酒振兴号角吹响时,滋润黄河两岸长达7000年的仰韶文化迎来大时代的新一缕曙光。 欣逢盛世,文以纪志。《士说仰韶》瞩目于社会贤达、名流、学者、作家、艺术家等,以“说”的方式、以各自的视角解读仰韶文化之于时代的伟大意义。 为中国酒业引领世界消费而持续精进,使仰韶文化成为影响人类的伟大智慧。 本期嘉宾: 冯军 副研究馆员,九三学社社员,任教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郑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1999年本科毕业回到家乡济源,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博士毕业后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 国庆黄金周长假期间,赴济源旅游。经由济源市原政协主席任传国介绍,认识济源籍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冯军博士。本来,就济源一地与仰韶文化的物证、遗址、传说掌故,任传国已经讲得足够详细,但他还是推荐冯军。他说,冯军曾经在济源市文物局工作,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到大学任教后,又从事旅游学院的教学工作,地理知识丰富、遗产研究造诣深厚。 笔者过去由于过多地关注豫西、晋南、陕中集合区域的仰韶文化圈层,思路总是盘旋于这个区域上空。和冯军的交流,让笔者知道济源和仰韶也有很多故事。 于是,对着一瓶仰韶小口尖底瓶的天时彩陶坊酒,我们开始话题。 冯军说:“济源位于传统的中原文化核心区域,南临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枕巍巍太行山与晋东南毗邻,西部耸立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的道教名山王屋山,东连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母亲河黄河由此挣脱高山峡谷的束缚,冲向广阔的华北平原。 “上古时期,济源就是人类重要栖息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之地是上古帝王活动的中心区域,济源正处于‘三河’之地的中心位置,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济源大地上济水、黄河、沁河、湨水等河流沿线及王屋山区,分布着众多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时代贯穿裴李岗、仰韶、龙山整个新石器时代始终,充分证明了在数千年前,远古先民就在济源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 “济源发现的仰韶时期古文化遗址主要有栗树沟遗址、沁园遗址、留村东遗址、王寨遗址、南冢遗址、长泉遗址。它们都沿黄河、济水、沁河三条著名的河流分布,充分体现了上古人类择水而居的生活特性。其中,栗树沟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珍贵仰韶文化遗存。 “栗树沟遗址位于济源市坡头镇栗树沟村北侧,黄河北岸,属仰韶文化遗存。该遗址地处高台地之上,四周为断崖,寺河、仙沟河(当地俗称东河、西河)从其两侧由北向南流过,直通黄河,交通便利。遗址高台高出两侧河面20余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约19500平方米。采集到的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兼有少量石制工具。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其中泥质红陶所占比例较大,夹砂红陶次之。陶器纹饰比较简单,主要有线纹、弦纹和少量附加堆纹。彩陶数量较多,色彩有红彩、黑彩、棕彩。器形主要有釜鼎、小口尖底瓶、钵、罐、盆、甑、缸、陶球、陶哨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网坠、砺石等。根据该遗址上采集到的遗物和暴露在断崖上的遗迹特征分析,为仰韶文化中晚期。最令人称奇的是,遗址还发现了较大面积的一种类似今天水泥地面的坚硬平面,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坚硬无比。 “沁河岸边的沁园遗址是另一处底蕴丰厚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济源市东北18公里的化村西南。1984年11月,济源县文物普查组发现沁园遗址包含仰韶、龙山、秦汉多个时期遗物,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大型古代文化遗存。沁园遗址汉代时曾为著名皇家园林。东汉时,济源境内设立了三个县,其中,沁水县是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的爱女刘致的封地,所以她又被称为沁水公主。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为女儿在沁水县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由于沁园风景极佳,后世常以沁园代称皇家园林。后世著名的词牌名‘沁园春’即由此得名,《沁园春·雪》使得‘沁园’一词名扬天下。”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这充满民族豪迈感经典词句时,想到这个词牌背后蕴藏的厚重仰韶文化背景时,不由会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精神感到由衷自豪! “此外,济源还发现龙山时期的庙街遗址、留村西遗址、沁台遗址、苗店遗址、西留养遗址、曲阳遗址、桥沟遗址、交兑遗址、白沟遗址、留庄遗址,这些丰富的遗存说明夏代之前济源地区已经有长时间、大面积的人类活动了,这无疑为夏王朝时期济源夏文化的繁荣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可以说,史书记载的济源夏代都城‘原城’正是从厚重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这也足以证明,仰韶文明是启迪智慧,福泽后世的无尽宝藏。” 王见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