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握生态国土建设的着力点
补上养老服务中 人文关怀的短板
“安居中国”展现人民情怀
岂有此理
“然后”泛滥何时休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发力
如此“厚爱” 李吟 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发力

李小年

“双一流”建设是引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国家工程。当前,“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加速期”,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地方高校应着力在以下方面集中发力。

汇聚合力优资源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中央政府重大政策的牵引,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统筹,更需要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地方高校必须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系统。

首先,政校紧密联合。政府的支持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地方高校必须紧密联合地方政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面对地方政府和区域产业的最新需求,地方高校必须建立重大需求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提前介入、快速反应、主动作为、行有成效,满足和引领社会需求,进而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占领发展先机;应当鼓励教师将高质量的“文章”升级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文件”,将深思熟虑的“咨询对策”转化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产业政策”,将学校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中心和高级智库。

其次,产教深度融合。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与所属区域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优势,但问题或不足在于服务能力,特别是重大服务能力的短缺。在科研组织模式上,地方高校要着力提升服务战略的能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在人才、智力、技术、创新成果等方面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进而引导学校科研组织模式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一体化科研组织模式转变,与大企业、大平台建立知识产权约束和共享机制,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区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在科研工作格局上,要致力于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加快国家、省部级、校级、院级创新团队体系建设,形成“一院一平台”的科研格局和“一年一大事”的科研氛围。

最后,资源高度聚合。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润滑剂”。地方高校不仅要千方百计开拓办学资源新渠道,还要促进有限的资源高度聚合。在理念上,要从学校的战略目标出发,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坚决打破平均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人人都有份”的平庸主义,盘活资源现量,用活资源存量,激活资源增量。在方法上,要从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契合度、一流学科建设的贡献度、主流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等方面对学校的办学资源进行深度调整和配置优化。在重点上,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提升高端人才资源集聚能力,既重视引进有学术“帽子”的“优绩股”人才,也要大力培养暂时没有“帽子”但有学术潜力的“潜力股”青年英才。

提升锐力重治理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要突出重围,必须提升大学治理的锐力。

其一,面对机遇要锐敏。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对于有志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地方高校来讲,必须锐敏捕捉事关学校发展的各种重大机遇。比如,“双一流”建设以绩效为杠杆,实行动态遴选,地方高校就要沉下心来梳理家底,增强前瞻意识,着力做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三种顶层设计,即战略性顶层设计、全局性顶层设计与生态性顶层设计。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不断提升面对重大机遇、面临急难险重任务的反应能力,在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增强突破与应对能力。

其二,治理品性显锐气。地方高校要冲刺国家“双一流”,治理品性必须具有锐气。一是内部治理改革要在兼顾全面性的基础上体现突破性。要深度研究和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理论的彻底性、精准性和自洽性,不失时机地实施重大改革,改出新机遇、改出新气象、改出新发展。二是要主动学习、吸收国内外一流大学治理的成功经验,取其精髓、追求神似、不搞形似,摒弃简单的复制、移植与套用,要与学校长远的目标定位和阶段性的战略任务相适应,以“争第一”或“争唯一”的锐气聚焦聚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其三,治理举措要锐进。治理体系要“新”。要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行业背景、校友诉求、政府支持和社会期望等内外部因素来设计内部治理体系,既遵循“学科逻辑”,更遵循“应用逻辑”;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更好发挥院系办学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生产力。治理结构要“简”。“结构跟着战略变”,地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建立清晰简明、运行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以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根本,有针对性地实施机关大部制改革。治理效率要“优”。对标国家“双一流”目标要求,构建权责明晰、运行有序的压力传递链,强化督查制度,构建年度考评、中期考查、任期考聘的“三位一体”考核体系,重点考察重大战略任务的突破与核心指标的绝对增量,突出发展的一流指向和卓越品质。 (作者: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