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携手汉语 筑梦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汉语桥”参赛选手:中!
“过桥赛”来了
一河一诗一曲 在这里聆听郑州
志同道合“汉语桥” 心心念念“中国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志同道合“汉语桥” 心心念念“中国梦”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张竞昳

“我知道,有一位美国选手,她的妈妈上世纪80年代来到北京大学访学,爱上了中国,受她影响,家里9个兄弟姐妹都可以用汉语顺畅交流,这位选手梦想当一名医生,守护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 昨日,来自105个国家的264位师生齐聚郑州47中,共同见证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郑州拉开复赛决赛的帷幕。

欢迎仪式上,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发表精彩致辞。由来道同志易和,他对选手的熟悉、关切、期冀、祝福,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倍感温暖。他提及一位又一位选手的名字,把他们学习汉语的故事娓娓道来,他聊起选手们与中国的美好情缘,引发全场共鸣。他真挚又充满感染力的声音一次次地被大家热情的掌声、欢呼声打断,现场高潮迭起。

听着赵国成的讲述,大家认识了来自匈牙利的马宏博,他是学校首届“中国大使奖学金”获得者,参与过《爸爸去哪儿》在匈牙利的录制,并在节目中朗诵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柬埔寨的郑秀梅,她不仅熟悉《三字经》《弟子规》《西游记》,而且对中国的影视节目了如指掌,来中国留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还有科摩罗姑娘拉一莎,拉一莎的奶奶因患白内障眼睛看不见,是“中国行”的医生用中医方法免费治愈了奶奶的眼疾,从此,来中国学习中医成为拉一莎的人生梦想。

“通过孔子学院这扇窗,你们学习了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走进‘汉语桥’,我们也通过新闻和网络认识了你们。”赵国成介绍,“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设立的初衷,是希望为世界各国青少年搭建一座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跨文化交流平台。该赛事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成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是一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汉语是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爱上中国文化,也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澳大利亚的博艺林就是如此。在他的带动下,全家十口人都成了中国文化的粉丝,都在学习汉语。

关于“汉语桥”,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来自美国的贝拉特博士在北京大学参与学术交流时,对中国和中华文化一见钟情,在贝拉特的影响下,他们一家人不仅会说中文,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十分了解,她的梦想是今后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参与医疗援助。

“学习汉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掌握了汉语,就能和世界上约1/5的人口对话,也将为你们今后实现人生梦想提供更多的选择,青春正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愿你们不负韶华,成就梦想。”赵国成说,汉语是世界上最深奥、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欢迎大家来华学习和工作,无论是在“汉语桥”的舞台上,还是在今后的人生舞台上,都成为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希望选手们带着自己的梦想,放松心态,享受比赛,收获友谊,祝愿大家一起度过“汉语桥”美好难忘的时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