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增强干部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
提升主题教育效果的着力点
促进民营企业 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服用不当 反而伤害身体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避免GDP数据打架 统一核算是剂良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许锦云

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建立和运营活动的所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郑州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满意度逐年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公共服务效率与水平有待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政府和企业的诚信意识仍需增强等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经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政府要摆正位置,调整角色定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做市场的引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和措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如加强优化营商环境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联性研究,提高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针对性。二是要积极助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要甘当“店小二”。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即是生产力”理念,坚持公开、公正、法治、诚信的原则,根据不同企业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当好服务员,做企业和群众的服务者。四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信用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比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机构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加以解决。

2.完善政务服务设施,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是推行“一网通办”的前提和基础,加快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互联互通,推动市政务服务网与各垂直管理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以及各县(市)区政务服务网深度对接,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实现相关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满足政务服务共享需求。二是整合各类政务平台,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优化各级各部门行政审批全流程一体化网上服务平台功能,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办理流程再造,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推行企业服务“一码通”改革,真正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三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直接联系企业制度。推动政府与企业间政策信息精准对接、无缝衔接,特别是对重点项目,明确专人跟踪推进,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项目落地效率,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外资最新版负面清单,进一步优化口岸流程,提升通关效率。

3.扎实推进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自挂牌以来,深入推进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一是加快先行先试步伐,积极推进自贸区扩区工作,推动自贸区与其他四区的联动发展。二是进一步缩短开办企业时间,如缩短办理施工许可、电力、纳税、破产审理等所需的时间;大幅提高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成功率和便利性。三是建立纳税人套餐,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企业简易注销,降低企业退出成本。四是借鉴香港经验,成立区内大型企业、各类协会、专家等参与的便利营商委员会。

4.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不断提高,只有从制度上降低企业成本,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严格落实中央、省级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支持劳动力培训、产业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增加对企业的税收补贴,量身定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临时优惠政策。二是创新金融体制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配套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创新融资产品,积极开展“外贸贷”“专利贷”“商标贷”等政策创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基金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建立中小企业出口退税资金池,最大限度降低外向型中小企业通关、退税、物流等运营成本;规范金融市场,严厉打击违法金融行为,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5.加强监管创新,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一是创新监管模式,严格依法进行市场监管,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完善监管部门的协同机制,强化政策落地效果。二是强化制度性和程序性法规规章建设,重视制度建设的融贯性和互补性,在主观上不因主要官员的更替而额外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健全多元化知识产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三是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尽可能地减少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执法人员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承担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责任;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坚决杜绝执法人员利用执法设卡的行为,严厉整治各种电信诈骗、非法网络借贷、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合理规范社会组织的运行,依法整治“红顶中介”,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6.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打造文明诚信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联合征信系统建设,采集整理全市所有市场主体的基础信息,完善企业、公民、社会组织、重点人群等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网,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失信违法违规企业名单直接可查;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惩戒力度,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承诺制度,对企业实施“信用签证”,只要签订承诺书即可获批办理所办事项,把部门审批把关变为企业信用约束。三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为依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建立对信用主体的行政、市场和社会诚信联防机制。四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增强基础设施承载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开展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和关心环境、维护环境、建设环境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文明、诚实、守信、友善、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优化环境的实践者。

(作者系郑州市委党校教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