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驻马店开启
专家“把脉” 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发展
河南队首战不敌广东
省第九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获奖名单昨日揭晓
孟州半程马拉松赛畅跑“四好农村路”
郑州短式网球分站赛收拍
河南徽商女足走进新安献爱心
抖音、网络小说走红泰国
省足协俱乐部杯锦标赛 女子甲组收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把脉” 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发展
山东顶级杂技新鲜亮相

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情况下,演员应该恪守师承还是广招学生?传播杂技文化应该依靠官方团体还是民间力量?当前杂技艺术的发展究竟处于上升期还是衰落期?在日前举办的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系列活动中,专家们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令现场众多杂技从业者深思。

徒弟和学生

杂技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两汉时的“百戏”到隋唐时的“散乐”,虽然几易其名,但杂技作为一种展现身体机能和协调技巧的表演形式,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式的“师徒”教学模式一直是杂技得以传承的基础。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年轻演员自己不努力,即使拜了名师也很难有成绩。”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刘春晓说,现在家家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见不得孩子吃苦,师父也不好过多责骂,过去那种师父教徒弟、师兄带师弟苦练功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徒弟和学生是有本质区别的。”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福州说,过去徒弟入师门就要跟师父一辈子,师父不收一分钱,供徒弟吃喝,教徒弟手艺,徒弟学成之后也要回报师父,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分让杂技千百年不衰。

高福州坦言,现在很多杂技演员不愿意收徒了,一些人更愿意办兴趣班或到杂技学校去教书,这样做也是迫于生活压力,只有教学生才能收取学费。但这种批量式、阶段性的教学很难达到师徒模式的教学效果。

“传承,不能和普及画等号,教学生能做到普及,但只有师徒才叫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说,杂技类非遗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要培养更多“择一业终一生”的杂技演员,让各种独特技艺都能得到梯队化传承。

官方和民间

在第17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石家庄会场,一段段场面宏大、舞美精良的杂技节目轮番登场。《夜光空中飞人》《高空钢丝》《凌云狮秀》……这些由海内外专业杂技院团策划包装的节目,在展现杂技演员身体技巧的同时,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赢得观众喜爱。

与此同时,在距石家庄200多公里的吴桥杂技大世界,年近古稀的老艺人高福州带领徒弟向到场观众展示着中国的传统绝活。徒手劈砖、肚皮切菜……几段精彩的硬气功表演结束,老先生已是满头大汗。

“近些年主流节目发展势头很快,一部分节目被国家级专业院团列入演出目录,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代表作品。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杂技绝活,究竟应该怎样传承?”河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周良田提出的问题让高福州有了共鸣。

周良田说,杂技兴盛于民间,也应该回归民间。现阶段,一些不适合大型舞台演出的节目散落在民间,面临被遗弃的风险。这种家族式、作坊式的传承,很难实现市场化,节目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一旦失传观众将很难再次看到。因此,关键在于保护那些游离于主流团体之外的老艺人,为艺术传承保留“火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认为,即使是民间杂技团,也应该像国家院团那样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他认为,民间杂技团水平良莠不齐,演员在多个杂技团之间频繁跳槽,这样不利于演员沉下心来研习艺术。

“吴桥县从事杂技演出的民间团体有几十家,在承接商演的过程中,团体之间出于竞争相互压价,最终形成了杂技演出的‘买方市场’。”河北吴桥杂技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恩和说,民间杂技团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上升和衰落

随着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举办,一场“杂技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近些年,文旅融合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潮流,以《印象丽江》《敦煌盛典》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实景演出融入杂技元素,为杂技演员提供了更多演出机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杜云生说。

刘恩和认为,技巧上处于上升期,但人员队伍跟不上时代需要,这是杂技艺术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年轻演员基本功不够扎实、一味追求创新,虽然现在杂技演出花样繁多,但文化内涵严重不足,对人体极限的追求也远不及老一辈演员,失去了杂技应有的“味道”。

“在吴桥杂技处于上升期,但从全国来看略显衰落。”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大明说,吴桥杂技是一种区域文化品牌的象征,但作为一门艺术整体性的保护明显不足。她建议组织专家修订杂技艺术名录,由专业演员收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单项动作,并据此整合创作新的节目,实现对杂技类非遗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和保护。

新华社石家庄11月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