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两场思想盛宴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家聚首绿城 建言城市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聚首绿城 建言城市发展

金秋时节,郑州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

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举行2019年课题发布会,对历时一年多针对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郑州模式》《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一件件事关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福祉的课题引起全社会广发关注。 与此同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泛美开发银行联合举办,为期四天的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也拉开大幕,这是高端研讨会继2015年第二届在京举办和2017年第四届在沪举办后,第三次在中国召开。

两场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等专家相聚郑州,智慧火花不断碰撞,先进理念层出不穷,共同为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言献策,加油助力。

抢抓机遇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院长蔡昉

本报记者 成 燕 通讯员 李冰冰 文/图

河南、郑州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探索路子。”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院长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我国进入劳动力短缺阶段。由于地区资源禀赋有差距,劳动力短缺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而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年轻程度较高,一定时间内仍具有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河南还有一个‘机会窗口’,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新型制造业。”蔡昉表示,河南一方面依靠自身优势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另一方面在承接的过程中“修炼内功”,推动承接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同步进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郑州实现了三大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一千万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十万元。出彩的郑州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迈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征程,随着航空港实验区、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一区一群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在郑州叠加和国家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如虎添翼。

谈起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这些发展优势,蔡昉深入分析说,“机会窗口”不仅仅是指人口红利,而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多种政策叠加形成的特殊优势,城市发展必须抓住黄金发展期,利用好“机会窗口”带来的崭新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提速发展。放眼未来,郑州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依靠自身优势来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另一方面在承接过程中要学会“修炼内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身处新时代,许多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创新。比如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新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各行各业掀起创新浪潮,并正在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在物流行业,物联网、自动化、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新技术将有望深刻改变当前的物流业运营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这对河南、郑州来讲,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蔡昉表示,河南、郑州经济发展应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新高度来进行新思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时,在转变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出台的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都要立足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辅相成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新型城镇化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河南拥有一亿人口,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加之连南贯北、畅东达西的联动效应,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潜在的市场优势,是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

“河南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把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起来,推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蔡昉说,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下,中原城市群一定会快速发展,会进一步提升河南在全国经济方位中的影响力,并与其所处的地理区位相叠加,放射出引领中部、辐射周边、带动西部、烘托东部的乘数效应。

郑州要勇担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使命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副院长倪鹏飞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通讯员 李冰冰 文/图

“我国的大城市化时代真正来临,在未来的经济和城镇发展中,中心城市将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副院长倪鹏飞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郑州发展迅猛,在未来的发展版图中,郑州不仅仅要担负起带动整个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更要成为拉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

近年来,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很多城市的崛起。郑州2018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倪鹏飞表示,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只强调城市自身的人口数量、面积甚至经济总量,这些虽然是重要要件,但最终决定国家中心城市能不能发挥好作用的是城市的空间、产业、人才等结构是不是合理,通达性、便民性、开放性等功能是不是完备以及效率高不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终要落到促进高质量发展上来。”倪鹏飞表示,郑州要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着力点在于以交通枢纽优势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活力的郑州。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广纳四方人才,共建共享美好城市。

倪鹏飞表示,更大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担当,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要能够集聚全国甚至全球的高端资源,强化与世界的联系,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正在从城市化进入都市圈发展时代,人口往大都市圈以及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倪鹏飞表示,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已出现明显的生产要素“扩散”现象。主要表现为,由此前向东部沿海聚集,转为向中西部扩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从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向周边城市、城区扩散,形成一系列城市群、都市圈。

中原城市群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肩负着承接我国东部地区资源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促进中原崛起的重要任务,发展潜力较大。近年来,随着高铁和城铁的快速发展,郑州在加快大都市区建设和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步伐上快速前进,带动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郑州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制定科学制度,建立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推动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电讯、互联网、物联网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联通,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提高城市群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群众福利水平。”倪鹏飞说,未来在城市组团规模不断扩大、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化的进程里,郑州的表现一定会更加出彩,在中部崛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探索建立能推广的 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通讯员 李冰冰 文/图

“郑州是河南省会,率先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而且会对周边城市产生很大的带动作用。”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在高龄化、老龄化“两化”提速下,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2016年6月,我国在上海、青岛等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3年多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良好进展,截至去年底,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6300余万人,有25.5万长期失能的人享受到惠民福利。“这项有温度的制度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地方政府积极性也很高,除了15个试点城市外,‘自愿’试点的城市已有四五十个,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郑秉文说。

近年来,郑秉文领导的团队发布了很多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论文和专著,也分别到15个试点城市调研,并对各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分析。郑秉文介绍,各试点地区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例如南通等地将辅助器具租赁费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支持居家照护,减轻家人照护的体力负担。再比如青岛和上海实现了全市全覆盖,数百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解决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推而不动、质量难控的问题。

为推动全国长期护理保险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群众受益,郑秉文还积极奔走呼吁。今年6月14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郑秉文就围绕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快统一基本制度框架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点赞。

在郑秉文看来,由于没有制订统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在保障范围、受益规模、筹资渠道、待遇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限制了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释放,影响了社会力量举办这类机构参与经办的质量标准,同时,也导致了制度碎片化、不可持续和公平性等问题。对此,郑秉文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着手在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筹资原则、基本待遇水平等三个方面予以统一,并着重关注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城市,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制度统一的基本“模板”,提高制度的公平性。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尽管河南还没有城市列入试点,但全省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指导符合条件的郑州、焦作、济源、平顶山等地积极申报试点,同时组织有试点意愿的统筹地区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可行性评估等工作,到南通、青岛等试点城市学习考察。

郑秉文认为,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具有代表性。“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期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作出贡献。”

郑州如何探索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郑秉文说,郑州研究院已经完成了一项研究,就是针对郑州的,对郑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测算,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和各年龄失能发生率预测失能人口规模,提出一个政策框架体系,在不增负、稳待遇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实现“全人群”覆盖,应保尽保,一个不落。

依托枢纽优势 发展郑州先进制造业

——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

本报记者 成 燕 通讯员 李冰冰

郑州如何更好发展枢纽经济?哪些产业需要作为重点发力?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

耿明斋表示,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郑州应进一步放大自身交通枢纽的优势,通过打造枢纽来带动物流发展,进而推动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多层次市场发展,最终形成经济活动成本的洼地,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周边的要素、产业、资本在郑州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郑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耿明斋建议说,建设枢纽通道需要补齐目前存在的一些短板,从航空运输来看,除尽快启动郑州机场三期第三跑道建设外,还要把货运能力和郑州机场的整体运输能力提上去,努力开拓更多国际线路。在铁路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核心城市、郑州和周边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体系,例如从郑州东站到新郑机场,再到新郑、新密,到荥阳,到武陟、原阳再接上开封,可以建设一个环形的外围轨道交通体系。

“枢纽和经济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格局,郑州枢纽打造应该走在前边,和枢纽适应的经济活动也要尽快补齐短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郑州制造业聚集规模、结构质量、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尚显不足,需要依托枢纽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在提高现代制造业创新能力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结束采访时,耿明斋提出中肯建议。

打通金融血脉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访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通讯员 李冰冰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郑州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河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孙新雷表示,郑州要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定离不开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撑。

孙新雷认为,此次发布的《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成果显著。首先是目标定位准确明晰,既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切合郑州乃至河南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其次是有关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支撑条件以及要素分析充分有据,既有比较优势的论述,也有短板弱项的评析,更有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再次是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既有有关产业、园区、机构建设等微观内容的详细安排,也有发展金融科技、打造金融环境、推进金融创新等相关的宏观性合理化发展思路;最后是方法工具系统先进,既有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有通过比较借鉴得出来的发展路径和举措建议,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实用性。

孙新雷表示,郑州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要补齐短板。首先是目前郑州的金融市场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地方性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还是空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是市场体系尚欠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体系和要素交易市场体系比较缺乏,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对河南、郑州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再次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还相对滞后,包括科技手段的应用需要全面加强;最后是金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运用数据 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东方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通讯员 李冰冰

“城市的快速成长,带来了经济繁荣、人口激增、空间不断拓展等,但同其他大城市一样,郑州在高速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东方表示,如何缓解“大城市病”,更加科学地实现城市的高效治理、更好地服务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郑州一直在探索,也基本找到了一条路径——那就是运用数据,建设一座智慧的城市。

杨东方介绍,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郑州市主要推动了以下工作:“实施一张网(电子政务外网)、发展一朵云(全市政务云)、建设一个中心(郑州国家级超算中心)、打造一个平台(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总一张图(全市域地理空间图)、梳理一套目录(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推动四个基础库(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电子证照库)、四个主题库(办件信息、材料信息、项目、民生服务库)”的数据集成。以此为抓手,目前,基本实现了郑州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同时,在智慧交通、数字政务、数字服务生产、运用数据服务决策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力求利用数据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好服务。

杨东方表示,下一步,郑州将实施一个更为顶层设计的庞大计划,那就是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携手共建郑州市城市大脑,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角度孵化更多的智慧应用,造福市民。结合目前的技术更新与实践经验,郑州将重点发力建设城管、交通、医疗、环保、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旅游、综治、应急、金融10个智慧体系,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打造更透明的政府、更美好的城市、更活力的社会,让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