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河南豫冠联赛预选赛开战
四大古都“镇都之宝”出炉
市篮球联赛秋季社区赛开幕
“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 展览将于本月底闭幕
作家孟广顺携《高铁作证》来郑
我市中学生代表队战绩骄人
《太行的回归》 刘鲁豫摄影展开展
“70后”代表作家鲁敏绿城分享随笔新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70后”代表作家鲁敏绿城分享随笔新作
鲁敏(左)与郑州读者分享新书创作历程

历经营业员、劳资员、企宣、记者、秘书等职的“70后”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11月6日晚携三本随笔新作《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做客松社书店,从“不是小说家,我是路人甲”角度,与郑州读者分享了这三本新书的创作历程。

据了解,《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是鲁敏创作二十余年来非虚构作品的首次完整结集,收录了鲁敏的个人随笔、创作漫谈、阅读笔记、文学对谈与演讲等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由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三册均由鲁敏个人亲自编选,从“我读”“我写”到“我说”,全面、完整而立体地揭示了一个“70后”代表作家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经验。《以父之名》《母系》《胡迁之死》等曾备受关注的文章亦全文收录,其中《母系》已被译成英、俄、阿拉伯和保加利亚语等多种文字。

“一次出三本散文集是很有风险的。这三本书,一个是生活,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写作,这种题材其实很不讨巧,但是我还是想一意孤行、很任性地把三本散文一起出出来。”鲁敏坦言,这是很老实地给读者一个交代,“希望告诉大家我这么多年来经历的事情,或者我为什么选择了写作,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有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得到文学所谓的养分,等等。我其实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解剖的青蛙一样,通过这三本书告诉你们我所有的构成的一切。所以就不管不顾地出了三本集子。”

从小说起步的鲁敏,从未停止自己在非虚构方向的耕耘,如果从1999年写作散文《青春期》开始,甚至可以说二者是同步的。“想想这么些年来,总在小说里替我那些虚拟人物奔走诉说吁告,这回,也听听自己的声音,就算沙哑不动听,也是一条真嗓子”。鲁敏把这些声音放在了《时间望着我》里,凝结个体经验和智性拷问。

《路人甲或小说家》分享了鲁敏如何发现和确认自己对写作的爱恋、如何在无意识中奔向写作,又如何有意识自我养成的曲折过程。“这册书比较适合同样对写作有兴趣的年轻一代同行。”鲁敏表示,书里许多深入的对谈是与文学媒体和社会场域密切相关的,有来自《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文学报》“北青艺评”“南都周刊”专业记者,也有像《生活》、“行李”、中新周刊这样的综合新媒体,还有在一些文学论坛或校园讲座上的交流与演讲。

《虚构家族》收录鲁敏多年间的文学阅读笔记以及她为“同道中人”开列的一份杂食书单,是世界文学漫谈,是功能阅读导览,也是文学写作课堂。“可以把阅读理解为一种社交,安全、高效且最令人愉快的社交途径。”鲁敏对经典或阅读的写法,并非那种作家生平+作品梗概+文学史地位分析的三段式。她刻意避免了做“剧透”,这是阅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一个最起码的约定。

“我们这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愉快的通道非常的少,爱情也好,亲情也好,美食也好,都是短暂的,容易消失的。我个人觉得比较长久的享乐的方式其实就是阅读。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愿意做一个阅读推广的终身使者。”“重度阅读症患者”鲁敏的《虚构家族》有点像是广义上的情书,写给经典、写给前辈、写给阅读的情书:“穷年累月、点灯熬油的阅读生涯里,自然也有许多败笔和痛苦的记录,但滋味最好的那部分,我特别想与同道人分享。”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通讯员 焦亚坤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