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春风化雨思政课 入耳入脑又入心
美好教育追梦人
坚守初心 诠释别样精彩
寓教于乐 让求知充满乐趣
当孩子伸手要钱,你会怎么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风化雨思政课 入耳入脑又入心
郑州五十二中道德讲堂
鑫苑小学“保安叔叔”在诵读

本报记者 周 娟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内“独角戏”变成课外“大合唱”……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我市不少学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借助深入场景、多向互动等方式,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声音响起来

“寻访七十年印迹,鑫苑音记新时代。大家好,我叫郁青华,今年55岁,是咱学校的一名保安。今天我给大家朗诵的诗词是《咏指甲花》,作者毛泽东……”当一段诵读从校园广播站传出,师生纷纷侧耳倾听。一位老师忍不住发了朋友圈:保安师傅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却让我泪盈于睫。感谢师傅平时上学时的笑容,下班时的挥手……

这就是二七区鑫苑小学《思政铸魂育新人,鑫苑筑梦新时代》系列思政课程之一“音记时代”。这门“有声”的思政课,以诵读为形式,以声音为载体,每周邀请一位嘉宾。学生、教师、家长、校工、热心助校的社会人士……受邀嘉宾用鲜活的声音,朴实的情感,为师生上了一堂堂打动人心的思政课。学校微信公众号同时把每期诵读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倾听。

除了诵读者“参与者众”,这门“有声”的思政课诵读内容也丰富多样。学校编写了《学习强国》《缅怀先烈》《对话科学》《聆听教育》《大美艺术》《诵读诗词》六册思政教材。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琳告诉记者,作为一所新建小学,怎么才能更加贴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思政课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成为学校思考的首要问题,经过多次论证,“有声”的思政课诞生了。“以声音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王琳说,学校将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有声”的思政课深入开展下去,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多,更加多元、创新的思政课将成为常态,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课堂活起来

前不久,郑州十一中政治组教师陈盼盼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题为全校广大团员上了一节生动的团课,反响热烈。陈盼盼说,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具有十一中特色的思政课实践课型,推动政治课走进党课、走进团课、走进社团,将严肃的理论讲得活泼有趣,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才能让学生知识感、获得感满满。

该校一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体验和思考中,产生认同感。学校政治组教研组长王德长告诉记者,授课过程中,教师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不断创新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通过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问题前能理性思考,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不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知识擂台赛、法律知识竞赛,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时政意识;“爱生活、爱创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传递节能环保,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在郑州五十二中,丰富多彩的学科节活动是学校多元的思政课形式之一。借助道德大讲堂,学校先后围绕“诚实守信”“美德少年”“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主题,分年级开展思政教育;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开展“反校园欺凌”“对不良诱惑说‘不’”“缅怀英烈,继往开来”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教师感受红色精神,争做新时代四有模范教师。在这所学校,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校外走起来

郑州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馆、李大钊讲学旧址……今年8月,我市首个青少年“二七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团在马寨一中成立。宣讲团由该校青少年志愿者组成,他们走进市内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志愿宣讲活动,宣讲“新思政”。宣讲团还从学生视角设计宣讲图册、宣传版面等,组织宣讲稿,在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弘扬“二七精神”的宣传。前不久,他们走进郑州黄河博物馆,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呼吁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该校校长张伟民表示,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用青春志愿梦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肩负起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的时代重任。

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用实际行动展示青年学生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良好风貌……生活是最好的教材,郑州十一中把思政课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和社会。为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和时政热点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校每年都会和协作区合作开展时政论坛活动。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时,都会向学生宣讲英雄的故事,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学校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兰考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精神动力,这种水到渠成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加自然,也更加深刻。

思维动起来

在日前开展的管城回族区新进政治教师“教学评一致性”公开课展示活动上,一堂《爱在家人间》思政课,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学校崔贤贤、朱慧丽和管城回族区回民中学李丁三位教师,通过不同的角度生动展开。崔贤贤通过一日三餐,早上“粥的温度”,中午“面的苦涩”,晚上“馄饨的温暖”,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爱讲得淋漓尽致;朱慧丽利用大家所熟悉的电视剧《少年派》,将家人之间的爱和包容讲述得让人感同身受;李丁通过感人的亲子照片导入,以《小别离》中朵朵和家人之间的矛盾为切入点,循循善诱,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亲子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学生更加珍惜与父母之间的爱。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决定一堂课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只有注重教学互动,抓好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体验,思政课才能真正活起来。正如课后点评中所说,多元的思政课堂,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打破思维局限,探索新办法,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情绪的渲染、情感的激发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新鲜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下,真正爱上思政课;让每一堂课都有理、有情、有趣,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引领力,“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正是思政课魅力四射的“法宝”。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