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将迎政策“红利”
市纪委监委公布第二批专项整治 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成果
我市部署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注重“面子”和“里子” 群众过上好日子
近两年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省级投入9.7亿
乡村振兴的应急奏鸣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市应急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榜样力量
乡村振兴的应急奏鸣曲

“情人节准备送一束虫玫瑰,有想要的,点关注,马上送!”视频中,胡自平手持一把豆枝,叶子几乎被蚕食殆尽,上面爬满了肥硕的青虫。这条快手短视频,不仅带给胡自平1.2万的点击量,视频的主角豆虫更是带给了他一亩地1万余元的收入。

市场上,豆虫有个让人垂涎的名字——豆丹,胡自平是村里第一户“种虫”的人,而他种虫的想法源于罗英勇——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10多年前,罗英勇去山东探望战友,见识过“全虫宴”,具体的情景已经模糊,唯一清晰的有两个细节——食材是大青虫,一顿饭价格不菲。多年后,当罗英勇被派为驻村第一书记,这段记忆重新被唤醒。

2017年11月,罗英勇接棒驻村第一书记,和姚启金、范贵宾一起来到中牟县大孟镇枣林朱村,开始了他们的“扶贫+乡村振兴”探索。

·初 遇

罗英勇和村庄的第一次接触“并不美好”,那时已是初冬时节,田野里枯草泛黄,冷风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当他们三人驱车抵达村里的办公室,刚拿起遥控器时,就听到一句严厉的斥责。

“开什么空调!”

“为什么不让开空调?”三人面面相觑,互相望了一眼,心底暗自思忖着同一个问题。经过几天的摸排走访,枣林朱村的形象轮廓初显。

枣林朱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庄,由枣林朱、李寺庄、冯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传说很久以前,村庄枣林成片,逃荒至此的朱姓人家在此落户扎根繁衍生息。如今的枣林朱村鲜见枣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蒜等传统农作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和打工。

“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大蒜,但是大蒜行情忽高忽低,和过山车一样。”胡自平说,而且种植过程费时费力,“很多人宁愿打工,也不愿意种地!”

罗英勇的调查数据显示,村民打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在外进行劳务分包的建筑工程队18支,“留守在村里的就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除了逢年过节以外,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几个年轻人。”

在不断的调查走访中,枣林朱村的形象愈加清晰,罗英勇和他的队员梳理出制约村庄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村集体经济羸弱,村民种植产业单一,青壮年流失严重。

面对如此典型的平原“空心村”,如何破题?罗英勇和他的队员一直在思考。

·破 题

枣林朱村是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对口帮扶村,全村615户2132人,最初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队因户因人因地制订帮扶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登记在档的贫困户仅余3户,都是孤寡病残,一个患羊癫疯、一个患哮喘、一个患牛皮癣,丧失劳动能力,属于政府兜底保障。

应急局工作队入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群众,摸清情况”,在他们的民情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贫困户和脱贫待巩固户的基本情况:耕地面积、住房面积、年收入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一目了然。

樊晓庆是登记在档的3户贫困户中的一个,他身患疾病,妻子残疾。工作队协调各方关系给他们办了残疾补贴和低保,并协调资金对他的房屋进行了室内外翻修。有村民开玩笑说,“工作队给他们几户配备的比我结婚时都排场。”

工作队利用第一书记30万元专项资金,在每个贫困户的责任田里建设了一座蔬菜大棚,每个大棚预计年产生效益3万元以上,为3户贫困户按期脱贫提供了“造血”功能。

2017年12月,协调爱心企业为4户贫困户购置床、床上用品、脸盆架、香皂、毛巾、台灯、被褥、衣柜等,对房屋进行加固、粉刷,共花费资金2万余元。

2017年12月,参加村拆除小钢架、清洁美丽家园活动,历时一个月,镇政府投资80万元,清运垃圾500多车,拆除小钢架102家。

2018年8月,贫困户户容户貌专项改造开始动工,共计花费13万余元。

2018年12月,村小学危房重建开工,总投资280余万元。

…………

这个时间轴勾勒出来的就是应急局工作队的扶贫图景。

·寻 路

俯瞰枣林朱村,村庄地理优势突出——北临黄河,西接郑东新区,距离大孟镇不到8公里,距离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大约20公里。

在罗英勇看来,村民是捧着金饭碗四处要饭,如何能够打破村民根深蒂固的思维窠臼,引导他们回归土地,做到守土致富?罗英勇和他的工作队给村庄的第一个定位是果蔬基地——郑东新区的菜篮子。

产业方向明晰了,但是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响应者寥寥。罗英勇决定从村里20多亩的集体土地上做文章,他们争取资金修建了6个日光温室,租赁给村民,刘建卫就是其中第一个尝试的人,半年时间,蔬菜种植就赚到了1.8万元——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撬动村民习惯的杠杆,改变了本村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

村民纷纷效仿,为了推动全村开展蔬菜大棚种植,工作队多次与镇里进行沟通,为种植户争取到了每亩5000元的补贴,短短一个月,70多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现在一进入枣林朱村,道路两旁大棚林立,蔬菜基地雏形已现。

罗英勇说,蔬菜大棚的推进可谓“一箭三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贫困户每年可以获得1000元的“分红”;为推进蔬菜基地建设树立了榜样。

在罗英勇的远景规划图上,未来的枣林朱村清晰可见:是个集蔬菜基地、特色种植、农家乐和养老为一体的多元产业村庄。

现在,刘建卫除了蔬菜大棚以外,还有一个火龙果大棚,去年7月开始,仅在快手上,已经卖出去了3万元的火龙果苗和1万元的火龙果。

快手上,胡自平更新了视频,他要将他的“种虫”基地扩大八亩地。

…………

王战龙 贾 辉 申绍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