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0版:理论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张莹莹 “丝绸之路”自古就是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极大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政治互动。 郑州位居中国之中,交通四通八达,人口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带一路”内陆地区的核心节点城市,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郑州如何借助“一带一路”东风,争取更大发展,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业态,推动郑州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研发、生产、销售、维修、物流、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促进郑州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另外,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国际陆港等平台优势,根据沿线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对外转移过剩产能,促进农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与此同时,优化外资引进,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之外,采用境外贸易合作区位载体的形式,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推动与世界知名企业更深、更广的合作,将高端产业项目引入郑州,促进产业升级。 二、加快创新驱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引进国际优质人才、技术、项目、企业等资源在高新区聚集;鼓励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提升产业和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强化科技和互联网融合创新,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内培”和“外引”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内培”主要指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扩大人才培养的途径,加大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专业的人才;“外引”则是多渠道从省外、国外引进人才,加快科研人才和金融业、互联网业等高端产业人才的引进;利用媒体不断宣传“一带一路”以及我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等,吸引国内外专业知识产权人才主动参与我市“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且完善人才配套政策,最大努力留住人才。 三、提高枢纽能级,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铁南站、机场三期、小李庄客运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郑州市轨道交通网、周边城区高速公路网络、“米”字形高铁网和国际航空运输网的布局。二是加快实施公路、铁路、航空国内国际“综合枢纽”战略,构建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衔接的多试联运体系,把郑州由“中转型”枢纽转变为“门户型”枢纽,让更多生产要素在郑州留下并聚集起来,发挥更大价值。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打造设施先进、支撑有力、网络完善、运行高效的航空货运集疏系统;加快以郑欧班列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延伸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提升交通物流智能化水平,打造物流信息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交通物流深度融合。 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门户,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开放平台的作用,推进“四路协同”,提高四条丝路对开放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持续深化与卢森堡的全面合作,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打造成中国内陆与欧洲的贸易流通主渠道;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扩线提量,持续开通至中欧、南欧、东南亚班列,并加密现行班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使其品牌价值继续在全国名列前茅;扩充网购进口品种,带动提质增量,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产业技术创新、规则创新、监管创新,同时集聚电商网商和服务配套企业,完善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增强郑州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让一流的营商环境为郑州的开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发挥文化优势,开发文化资源,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如办好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等重大活动;大力推进“四大文化片区”建设,使那些老建筑、老厂房、老街道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好、开发好如商代遗址、郑州文庙、郑州城隍庙等一系列具有城市文化标识作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其知名度;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路线,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文化旅游产品;鼓励郑州和沿线各国互办艺术节、艺术展、文化年等文化交流活动,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对外传播的方式,让郑州的宝贵文化资源进一步为世界熟知。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