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们离“老有善养”还有多远
何建明: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经常怕冷原因多
特立独行的人
钻石并不“恒久远”
说说关节炎“四兄弟”
歌曲《我爱你,中国》诞生记
好习惯比胶原蛋白更美容
中医调理冬季尿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们离“老有善养”还有多远

近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中国公民有8.3年的时间带病生存。这些带病生存的老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失能者。2018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2.49亿。根据全国老龄办2018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占老人总数的18.3%,有4000多万人。

老有所养一直是社会文明所追求的目标,但只是一个初级目标。更高目标是,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后者才是与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社会高度兼容和融合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中国的基本养老制度已经建立,尽管还需要完善,但已经全面覆盖全民养老,老有所养的目标基本达到,但离老有善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也应当是中国的下一步目标。老有善养的实现也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居家养病或治病需求。老人的这一点与其他人的医疗需求有明显的不同,也即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衰老的结果,这种情况并不能通过医疗手段恢复,但是可以通过照护的医疗手段帮助老人正常生活,并且可以减轻老人因健康状况不好而产生的身心痛苦。

同时,如果能照护好老人,也能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以致全家致贫的困境。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绝大部分家庭的子女也难以应对一对夫妻要关照四位老人的艰难任务,因此需要有社会化的措施来解决老人的善养问题。

2016年7月6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出《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15个城市首批试点长期照护险。长期照护险的试点表明,比较适合带病生存和失能老人的善养,其中的护理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和条件。

老年人的照护其实是护理和调理居多,医疗较少,最需要的是护士,而依托互联网,网约护士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尝试利用护士的下班及休息时间,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但是,网约护士的门槛又限制了很多人成为网约护士,因为需要“5年资历,护师职称”。

目前,中国有400万在册护士,千人护士占有量只有3人。在400万护士中挑选“5年资历,护师职称”的护士,而且还是要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做网约护士,显然不能满足2.49亿老人的需求,即便只是照护4000多万失能老人,也供不应求。

应对中国老龄化的深度和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到善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也有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需要总结已试行长期照护险城市的经验,尽快推广到全国;另一方面需要按照社会需求大量培养护士,而且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就业方向,而且可以打破职业性别界线,鼓励和培养更多的男护士。

一个社会能创造所有条件,让所有老人善养善终,才是更为文明的社会。

摘自《北京青年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