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份来自南方的快递谢礼
让出行更有温度
初心志愿服务队 特色活动送温暖
爱织暖冬
比比谁的陶瓷设计制作技能高
你文明乘车 我送防霾口罩
帮困扶弱 共享幸福生活 邻里守望 共建和谐家园
“古郑都”传诵“新郑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郑都”传诵“新郑风”
新郑市以文化传承凝聚精神动力

不久前,新郑市新村镇,首届裴李岗农耕文化节开幕。主办方计划依托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将村庄打造成新石器时代文化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新郑地处溱洧之滨,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郑韩文化和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诗经·郑风》家喻户晓。近年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传承丰富创新符合时代需求的“新郑风”,翻开了“古郑都”的文化新篇章。

文化大典

具茨山顶,轩辕古庙肃穆庄严。据称,这座整体用石头建成的小房子建于汉代,起源于黄帝时代,炎黄子孙世代沿袭在此恭拜祖先的习俗。新郑市年年在此举办恭拜黄帝嫘祖仪式,并于去年起连续倡议设立中华父母节,倡导全球华人拜黄帝,拜嫘祖,爱中华,爱父母。

与中华父母节相比,每年三月三的拜祖大典已经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名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多达数万,齐聚新郑,恭敬拜祭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新郑全城张灯结彩,扮靓市容,喜迎嘉宾,喜庆氛围持续数月。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每次大典,都是新郑市对外开放的契机。”新郑市有关负责人说,为借助大典向全世界推介新郑,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

其中,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效果最显著。今年的论坛为期两天,主题是传承和弘扬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灵魂工程”,被称为“华夏第一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新郑借助拜祖大典的巨大影响力,精准、科学、锲而不舍跟踪大企业、大集团,引项目、强产业。如今,黄帝文化已融入新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丰富“新郑风”的重要内容。

文化惠民

11月13日,新郑市通过中华诗词学会的验收,获得“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 新郑是白居易的故乡。目前,诗词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全市诗词学会分会已达19个,拥有分会会员1000余人,有30余人出版了个人诗集。

在新村镇,每个村每月一次为70 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新村镇党委委员毛丽芳说,此举是为倡导孝善文化,每次集体生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家属都会参与,为老人切蛋糕、洗脚……

新村镇梨园村,一座仿古大戏台刚刚完工。梨园村作为郑州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正在以戏曲为主题,在乡村环境改善中融入文化元素,与省内文化媒体合作,联合打造河南最美戏曲乡村。

在新郑,诗词文化、孝善文化、戏曲文化、志愿者文化正在构成新时代精神文明的主旋律。

具茨山下史庄村,一间不大的超市里,村民史尊义正在挑选商品,货架上放着洗衣粉、清洁剂、扫把、抹布等日用品。老史挑了几样,超市管理员拿出一张表,上面记着村里每户的“爱心公德分”,购物不收钱,用“公德分”兑换。

为更有效组织全市城乡文明志愿者开展活动,9月5日,新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新址启用。中心高三层,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当前,中心正在有效组织该市22支志愿服务队伍、12万注册志愿者服务群众。

为让文化惠民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新郑市连续多年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市、乡两级财政预算,给予足额保障。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事业经费2.97亿元,年均增幅达13.9%。投资8亿元建设市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档案方志馆等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2000年前,《诗经·郑风》在新郑大地传诵。如今新时代,独具魅力的新郑文化新风徐徐吹来,精神文明之花随之盛开……

文化兴城

冬日阳光下,黄帝故里景区南侧的接旨亭古朴厚重,家住老城的王栓宝坐在亭下,手拉二胡,一曲《二泉映月》委婉悠扬,飘向远方……这里曾是新郑市老城区,曾经杂乱破旧,现在已变成以黄帝故里景区为中心的仿古建筑和绿地游园分布区,是新郑市民的城市会客厅。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新郑尽最大努力彰显文化特色,不断促进文化旅游项目融合发展。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全面做好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有序推进郑韩故城、郑国车马坑、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利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新郑标志、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力求“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让每一位来到新郑的人都能感到历史的厚重感,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先后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修缮原貌接旨亭、考院、县衙、南街古巷老民居等古建筑38处。

下一步,新郑市将突出黄帝文化的引领作用。利用现代理念和技术,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黄帝故里园区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园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把黄帝故里打造成全国一流精品景区。努力使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刘象乾 朱少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