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竹林古镇
水月庵联(书法) 冯世洋
冬至大如年
在饭店包饺子
远山(国画) 韩 军
《三分历史七分文学》
夕阳无限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竹林古镇

♣ 马宏章

初冬,决定慕名探访位于巩义市东部的竹林古镇。竹林古镇又名巩义竹林长寿山风情古镇,其实包含了风情古镇和长寿山风景区两部分,古镇与长寿山风景区以山道相连,使两个景区浑然一体。

据传说,上古时期混沌初开,因洛河神龟相助大禹治水,伤了内丹,玉帝念其有功,特将案头笔架投向凡间,落在此处化形为山,又命福禄寿三星下凡保护,三星在此山之上,化为三棵千年古树,于是民间便把这座山称之为“三树峰”。后来黄河龙王和洛河神顿悟,将那身体化为了青山,用那血液染红了漫山的红叶……我们虽然无从考究这个传说的来源,但这里有久居仙山的自然景观石龙、石龟、三星宫、寿星石,还有树龄超过千年、峥嵘苍劲的三棵老檀树,应该是传说的最好演绎吧。

走进青砖褐瓦的风情古镇,民俗演艺、手工作坊、特色小吃、民俗客栈,还有非遗文化展示、酒吧漫生活等,展开一幅活色生香的民间生活画卷。它以传统民间市井文化为主线,荟萃了各地特色传统人文风貌,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你走入古镇,感受到的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和流动的画卷,让我们在一步一景中去探寻历史长河中传统民间的“那些事儿”。

恰逢周末,古镇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选择先走古镇的辅道。眼前一片茂密的竹林与闹市形成了一处天然的屏障,曲径通幽处,不禁使人心绪顿感清净。对竹有独特的喜好,缘于竹赋予大自然的那份悠然与淡雅,更因为竹的风骨,竹的气节,她挺拔中透着飘逸,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置身其中顿感神清气爽,竹的宁静、清幽、儒雅与淡定将浮躁的内心清洗一空,难怪古代贤人达士喜好于竹林中纵酒论国是。不免联想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以嵇康为代表的七位贤人隐士,常在当时的山阳(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把酒临风,纵谈天下,世谓七贤。此时,徜徉于竹林之间,尽情地享受初冬难得的翠绿和清心之美,真是巧合,同行刚好也七人,于是我们自诩“竹林七闲”。

从竹林我们再步入古街,各色小店高低错落布局于整个明清建筑之中,拾阶而上,古色古香、飞檐画栋的古建筑映入眼帘,街面上不时传来一声声地道的叫卖声、吆喝声,各种民间杂耍、特技表演随处可见。身穿对襟袿子的两个壮汉挥舞着大木槌,正在“砸年糕”,木槌起落有致,节奏匀称,铿锵有力, 重槌之下,年糕面被砸得黏稠松软,不禁使我想到了小时候村头铁匠铺的打铁师傅。紧邻的是陕西名吃"一根面",师傅把一坨面扯成一根有头无尾的细面,在空中抛出一道弯弯曲曲的优美弧线,再飘向沸腾的大口锅中,一会儿工夫,一碗热腾腾的面出锅,再配以娴熟飞快地配料动作,白面、红汤、绿葱,色香味俱全的“一根面”捧给排成队的食客们,看着他们吃得“啧啧”有味,要不是早上吃饭晚,肚子里还没空地儿,真想过把瘾。

从喧嚣的闹市区走入古镇的深部,一面古铜色浮雕墙呈现在面前。整个浮雕墙高约2米,长数十米,亭台楼阁、竹林封落,古街、戏台间,男女老幼或做买卖或聊天或看戏或习武,一幅竹林市井生活和民间传说典故栩栩如生跃然墙雕,好一幅另版“清明上河图”。

离开古镇,客车行走在盘山公路上,山谷静谧,山道蜿蜒,与喧闹的古镇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团团火红的红叶,不少游客小心翼翼地在玻璃桥上蹒跚而行,风情廊桥、石刻造像一晃而过,很想停下来一睹为快。

下车后,我们直奔红似火的一团团红叶而去。长寿山红叶最佳观赏期是每年的10月份,现在虽已进入初冬时节,但还有红红的片片花丛,仍留恋着秋天而不肯褪色。站在最高的山峰上,放眼望去,周围的山峦尽收眼底,层峦叠嶂的山上,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夏秋时节,绿色的山林被染成七彩斑斓的画面,而我们眼下看到的最多的则是已成暗红或深褐色的各种灌木枝叶,虽然没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最佳景色,但也算领略了留给我们这些迟来的看客今年的最后一抹风景,这正是红叶生命结束前的灿烂。

走近秋叶亭后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色更加艳丽。那一簇簇火红火红的红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红红的光泽,一阵山风吹过,叶片便随风舞动,沙沙作响,似燃烧的火苗,似舞动的蝴蝶,在向我们频频招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杜牧的笔下把红叶描述得胜于“二月花”,真是不为过。同行者被这一片片红叶美景彻底迷住了,忘情地拨开荆棘,钻进花丛中,有的手持相机跪、立、卧各种姿势拍照,更多的是用手机各种自拍,抖音爱好者则摆出各种pose,尽情地“抖”。

山上的红叶由大红渐变为暗褐,直至飘零落地,就不再引人瞩目了,人生也总是有辉煌及至落寞,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至道。很多时候自然界其实和人类极其的相似,朝阳虽艳,但夕阳亦辉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