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竹林古镇
水月庵联(书法) 冯世洋
冬至大如年
在饭店包饺子
远山(国画) 韩 军
《三分历史七分文学》
夕阳无限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冬至大如年

♣ 杨进峰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周公就测量过日影,他测量日影的工具叫作“土圭”,是一根8尺的标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是13.5尺,是一年之中日影最长的一天。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开始回暖了。于是,他根据影子的长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定出来的。于是,在周朝的历法中,正月是夏历(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成了新一年的开始,意义相当于今天的元旦。

从周到秦,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再次采用夏历(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就是说,在汉代以前,人们过冬至,其实等于过年。至今,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大如年。”在汉代,冬至和新年分开后,冬至被称为“小年”,提醒人们冬至过后新年将近,也表示冬至依然有重要的地位。

冬至成为重大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在古人的眼里,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在冬至这天,朝廷要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宗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直到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要过节庆贺。

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更有悠久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指出:“混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山海经》里盘古的故事中描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后来,盘古从混沌中出来,分开天地,创造了世界。冬至的最初意义,是一年的开始,白天开始变长,夜晚开始缩短,天气也开始慢慢变暖,有天地重开、万物初萌的意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一天吃馄饨的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饥,而是一种走向新生活的象征。

“馄饨”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曹魏人编的一本字典里。在后来的文献中,它的名称一变再变,到了宋朝,《东京梦华录》里说开封夜市曾经有一家卖“水晶角儿”的,也就是今天人们吃到的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与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人称为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在返乡时,正值寒冬。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于是,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这天包成食物,一直流传至今,便是今天吃饺子的习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