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6版:情暖冬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宋跃伟 申智慧 冬至到,群众笑,热腾腾的饺子碗里捞。12月22日,登封市唐庄镇寺沟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寺沟村首届冬至千人饺子宴暨好儿媳、好婆婆、好家庭等乡风文明评比活动正在进行。 盘馅、揉面、包饺子,村民们忙碌着。“开始捞饺子了!”随着师傅的一声吆喝,村民们沸腾了,一个个围在锅前等待着捞饺子。 “好吃,真香……”今年70岁的贫困户杨天臣吃着香喷喷的饺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是我活这么大吃的最好吃的饺子。”老杨吃的是饺子,心里却透露着驻村工作队对他及村里贫困户帮扶的感激之情。 “今年首次举办千人饺子宴暨乡风文明表彰活动,就是想通过这些活动,凝聚村民的向心力。”寺沟村党支部书记任志飞说出了举办活动的初衷。 “寺沟、寺沟,听听村名就知道我们这里是深山沟。”任志飞介绍,因地处深山沟,村民种地靠天收,吃水更是困难,由此寺沟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如今的寺沟村,道路平整,村容干净,村有产业,户有收入。“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得感谢驻村工作队呀!”行走在村里水泥路上,任志飞不住地夸赞驻村工作队对村里的支持和帮扶。 “刚驻村时,村里的主道路是两米多宽的土路,村里地势也不平,一下雨,村民就没法出行,更别说发展了。”郑州市委统战部驻寺沟村第一书记王斌对刚到寺沟村的情景历历在目。 自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先后争取资金700余万元,对寺沟村入村主干道、村庄巷道进行了硬化,解决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问题;打深水井4眼,铺设自来水管道8000米,解决了最急迫的吃水困难。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2016年,寺沟村摘帽脱贫。 乡村要振兴,需产业支撑。为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驻村工作队今年投资270万元建立了19座蔬菜大棚,并在蔬菜基地打灌溉井一口。“我们组织村民外出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并不定期邀请蔬菜专家实地指导种植。”王斌说,目前19座大棚里种植有蔬菜、草莓等作物,春节前就可以上市,今年仅蔬菜大棚就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 今年55岁的王杰,自己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女儿,曾一度陷入困苦之中,在驻村工作队的多次引导和鼓励下,王杰甩开膀子苦干,不到两年成了村里的大能人、冒尖户。 “我们就是想通过像王杰这样的‘头雁’带动,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王斌说。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