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国色天香(国画) 时卫民
忽闻河东狮子吼
饮下一盏月光白
那些散落的“我”
圪凹店纪事(国画) 刘洪海
《蜂蜜口味的故事》
母亲的腊八蒜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履痕处处
那些散落的“我”

♣ 孙道荣

一位久未见面的熟人来电说,他看见了我。

他是在一个人的手机上看到我的。他说的那个人我不认识。那是一个婚礼场面,好多人参加,很热闹,那个人当时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记录下了婚礼的片段。

熟人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也参加了某某的婚礼。你知道吗,我就坐在你隔壁的隔壁那桌。从视频里看,你那时还蛮年轻,精气神也好呢。

这么说,那是一场很久远的婚礼了。那是谁的婚礼,我已记不大清了。这些年,我参加过很多婚礼。婚礼之上,除了主家请的摄影师,很多客人也会拿出手机,拍照或拍视频,就这样,“我”可能就被录进去了,留下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而我自己并不知道。

我想,这肯定只是我这些年留下而不自知的众多影像的一部分,一定还有另外的“我”,散落在很多人的手机里、电脑里、影集里,或其他哪个角落。

记得早年,还是用胶卷的时代,在一个朋友家做客,闲谈时,朋友拿出家庭影集让我们看。在那本厚厚的影集里,意外地看到了一张照片中的“我”。从场面看,应该是朋友的孩子过生日时拍的。那张小小的照片,瞬时勾起了我们共同的记忆。

胶卷时代,拍照是件隆重的事情,谁也舍不得浪费胶卷,因而每一张照片,都是摆好了姿势,酝酿好了表情,才按下快门的。不像现在,人们哪怕是对着一朵花,也会情不自禁地拍下几十张照片。

有一张照片里的“我”特别神奇。一位外省的朋友惊喜地告诉我,他在一个同事手机的照片里,看到了我。但因为那个“我”太小,不能确定,所以,他还特地用手机将照片翻拍了传给我验证。那是一张以黄山迎客松为背景的旅游照,站在镜头最前面的人,显然是留影的主人,我不认识。他的身后,是挤挤挨挨的人头,在迎客松前留影的人太多,你永远无法单独与迎客松合影。就在那些人头中,我看到了自己,没错,那个戴着红色旅游帽的家伙正是我,大约当时我也正挤在游人中,试图与迎客松合一张影。没想到,我成了那个陌生人的背景。就像我保留的那张迎客松前的留影里,也有很多别人做背景一样。

大多数散落在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或手机或视频或影集或其他什么角落里的“我”,都像这张照片一样,“我”只是背景,偶尔留下的一个印记。我不是主角,不是焦点,而是陪衬,是一个过客,散落如尘埃。但它们又都是我来过、我活过、我参与过的证据。它们是我的一部分,虽然我可能永远也没机会看到它。

正是那些散落的碎片,与我一起,构筑成了“我”的一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