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村如何振兴 委员热情建言
分享民生故事 讲述履职心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村如何振兴 委员热情建言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部署,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我省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还有不少难题要克服。今年省两会期间,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支持乡村新兴业态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一批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等日渐兴起,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业态。如何引导此类新兴业态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省政协委员陈智慧建议:“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此类业态发展的行业标准。同时,明确村集体、投资主体、经营商户、消费者等参与主体各自权限,让其规范有序发展。”

政策扶持方面,陈智慧建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发展;出台土地制度支持政策,盘活存量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引导村集体或农户通过土地入股或者参股、出租、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的投资主体,由地方政府给予奖补,形成村集体、农户与投资主体利益共同体。

发展农村电商是实现产业兴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电商直播则已成为电商畅通农产品上行的新方式。省政协委员彭诗金建议,农村城市之间数据共享,构建农村信息网络体系,让农民共享大数据时代的红利,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区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安全供水和治污,试点污水处理系统,破解农村污水横流问题。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改厕模式单一、设施“建而不用”等问题。

农工党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建议,抓住“前端、中端和末端”三个关键环节,形成集前端污水治理、中端本土化运行维护、末端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体系。

委员们认为,应结合与农村水污染治理相匹配的技术,探索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措施,形成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多样化农村改厕模式。可以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第三方服务、互联网监控”的环保管家模式,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有序开展;强化村民“谁污染谁治理”意识,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农户缴费制度,合理确定缴费水平和标准,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委员们建议,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制造产业,通过专业机构定期收集粪污,将用粪污制成的有机肥由政府补贴后低价返售于村民,最大限度地使其得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缺失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针对我省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方面存在的农业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业农村人才结构欠优等问题,民盟界别的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委员们建议,依托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农业农村人才政策的制定、实施及监管,提高政策落实效率;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对引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市场化标准给予薪酬;继续严格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及表彰工作。

农业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委员们建议引进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高额人才津贴;对我省农业院校或农林专业拨付专项经费,培养培训农林畜人才;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龙头企业家的培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企业发展能力。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是省政协委员郭军胜关注的话题。郭军胜认为,应把基层社会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统筹结合起来,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服务民生、依法运行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郭军胜建议,将派驻、培养、挂职锻炼等方式统筹结合起来,建设优秀基层治理团队,完善基层干部培养培训制度,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多渠道吸引人才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撑体系;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善治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构建移风易俗和矛盾调解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以基层组织管理精细化和服务贴心化、解决乡村居民多样化为重点,完善现代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和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村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