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的那些事儿让日子有滋味
伍廷芳:中国办报第一人
撕日历的日子
冬天吃水果不会伤胃
老人“多重用药”三原则
汉字字序行序是如何确立的
警惕高血压引发脑出血
顾颉刚的“两个镜子”
负面情绪也有正面作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顾颉刚的“两个镜子”

顾颉刚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过《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尚书〉校释译论》等大批有影响的史学著作。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更是新人耳目,曾在学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于读书,顾颉刚有许多见解,他觉得读书之先“必须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应该精读、略读相结合,还要“随处会疑”,最重要的是用好“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

依我的理解,顾先生的“两个镜子”应该包括了这样的意思:读书必须专、博结合。专业书要读细,只有读细才能发现问题,也才可能得出别人忽略的结论。他当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个学术观点,就得益于他对史书的用心阅读。他发现: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孔子时始有尧舜,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顾颉刚因此推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不过,一个人要想得到真学问,光是精读某些专业书还不够,还得大量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对相关学科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的站位才有高度,视野才能开阔,专业方面的研究也才可能做得通透。

读专业书用“显微镜”,是为了发现别人的遗漏;读其他书用“望远镜”,是为了克服自身的狭隘。

摘自《北京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