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煮得占禾半是薯
多吉图(国画) 袁士珍
家乡的年饭
彩陶音韵(外一首)
《我的原野盛宴》:一部大自然的诗篇
儿童乐园(国画) 范怀珍
办年货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乡的年饭

♣ 杨进峰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过年招待客人,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黏饭,黏饭因只有过年普通家庭才能吃上,所以又叫年饭。黏饭种类很多,其中有瓤饭、黄米糕、冻粑等。

家乡人常说:“有瓤饭的年,才有意思。”瓤饭一般用江米加入各种果干、果仁、红豆、桂圆、大枣等食物先蒸制成坯,再用白糖和油炒出糖稀,倒入蒸好的江米饭散烩炒拌,最后在碗底用八宝干果摆出好看的图案,盛满饭倒扣过来,就是美观又好吃的瓤饭了。

瓤饭这种年节食物是要提前准备的,家乡俗语说:“吃了腊八饭,男人跟着老婆转。”意思是女人擅长准备年节食物,腊月里男人得听女人的。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时大人们都很忙,在年前就早早多准备几碗瓤饭,到了年初二走亲戚时,不论上了多少菜,但这瓤饭是不可或缺的。瓤饭可以直接上餐,凉吃筋道,想吃热的回锅蒸一下,就变得糯软。

黄米糕也是儿时过年最受欢迎的食物。黄米糕在家乡既是喜食,也是便食。家乡人有句俗语说:“无糕不成喜,有喜才是席。”尤其是在过年等重要喜庆时刻,家乡人的餐桌上绝对是离不开黄米糕的。

黄米糕是用糜子做成的,糜子古称黍,耐旱耐寒,适宜在西北地区生长,家乡人用脱了皮的糜子做成黄米糕,金黄色的一大块,分量十足,易于保存,做熟之后甜糯酥软,还带着谷物的香气。

记得母亲做黄米糕时全家人都要参与,先要将黍子脱壳碾成黄米,再把黄米泡在水中,这一步叫作“泡糕”。等黄米粒能用指头轻松碾碎时,就算泡好了。用筛子控干水,磨成面,兑了水再上笼蒸熟。到这一步还没结束,得放到盆里用力揉,这样做出来的黄米糕才筋道,最后还要在面上涂一层熟油,这样年糕放得时间长久也不会干裂。在过年时,每次切几片蒸了,或者用油煎一下,撒点糖,吃起来酥软香甜,非常可口。

在过年时,农家人也做冻粑。冻粑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冬天才能做。在我儿时,每年刚进入腊月,家乡人就开始做冻粑。将大米掺点黄豆装在缸中,用水泡一晚上,再用石磨磨成米浆与蒸熟的糯米掺在一起装在坛子里,然后放在室外冻上十天半个月,其间隔三岔五搅拌一下,等米浆发酵开始鼓泡就差不多了。

家乡有句俗语说:“腊月二十八,家家蒸冻粑。”蒸冻粑时,将发酵的米浆用老玉米的外衣包裹起来,放在笼里蒸熟。玉米叶一方面能保证包裹在里面的米浆保持湿润,在蒸的时候,老玉米叶又不会影响冻粑的口感。所以,冻粑就这么一直包裹在玉米叶中代代流传下来。

刚出笼的冻粑特别软嫩,还有一股米香味,孩子们根本顾不得烫,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等冻耙放凉了,大人们会在包裹冻耙的玉米皮上画点图案,或写上吉祥祝福的话,自己看了喜庆,招待客人也体面。

儿时,母亲曾经说过:“年饭就像割不断的亲情,不论身在何处,过年的黏饭都会把一家人的思念紧紧地黏在一起。”如今,我离开故土30余年,不管身在何地,每年春节,我都会想起母亲做的黏饭,对从小吃惯了黏饭的我,仿佛这些食物就承载着全部的年味,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