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是乡村守岁时
钟山风雨起苍黄(书法) 李晓芳
家乡的新年
独赏幽处神自逸(国画) 白金尧
《给快节奏时代的简单哲学》 用简单的哲学 看懂复杂的世界
回家过年
年 关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是乡村守岁时

♣ 宋子牛

记忆里,儿时的我们在乡下过年,大红对联,声声鞭炮,腾空烟花,还有丰盛的年夜饭,满兜的花生、瓜子、水果糖,不多的压岁钱,到处弥漫的欢声笑语,这一切,涂染成除夕守岁的浓墨重彩。

守岁就是除夕夜里不睡觉,也叫熬年,是春节的一个十分隆重的习俗。

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有首守岁诗:“珠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忘起,要听雄鸡第一声。”在灯火通明花团锦簇的除夕夜,不顾85岁高龄,仍坚持守岁,为的是听第一声雄鸡报晓。人老诗未老,充满昂扬之气。古代年长者守岁有辞旧迎新、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父母祈福、延年益寿。魏晋时已成习俗,有馈岁 、分岁、守岁之说。“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表达惜别如梭岁月,寄寓新年美好的愿景。汉代以降,除夕晚上家家都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守岁。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守岁”诗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写的是寒去春来的真切感受。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除夕人不寐的盛况。

我们老家农村,对守岁极为重视,从年夜饭开始便忙活着张罗。母亲做了一桌子好菜,大多是她老人家动手油炸煎炒的,有莲荚、豆腐块、萝卜丁、炸丸子、素鸡饼、金针菜、海带丝之类。鸡是自家养的,平时鸡子、鸡蛋攒着卖钱筹学费,这时也都上了餐桌。最解馋的还是只有过年才舍得花钱买的大肉、牛羊肉、鱼虾等。更有一笸箩的杂面馍、菜包子、白面馒头,早已包好冻在屋外箅子上的饺子。围炉守岁诚大事,莫忘纸钱敬先人。动筷之前自然要摆上供果,先敬祖宗牌位,牌位是傍晚父亲带上香火从祖茔请回,磕头后恭恭敬敬安放在供桌上的。

点燃三千响的爆竹,敬罢祖宗天地,一家老小围坐在堂屋大饭桌旁,开始了热闹的团圆饭。红烛生辉饭菜飘香,互敬互爱共叙天伦。馋嘴的孩子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不时地溜出去燃放几个小花炮。父亲叔叔喝了几盅老白干,脸上有了酡红,话更稠了。一家人喜气洋洋,脸上写满了幸福。团圆饭的鱼意味年年有余,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并不责怪,会说“岁岁平安”。话年成说丰歉,念亲友敬老人,父慈子孝,笑语连连。所有的辛劳,此时都化作了喜悦与期盼。

烛影摇曳,红联生辉。血脉亲情、家族绵延,在守岁的庄重仪式感中得以升华。这顿饭吃得慢而温馨,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苹果是少不了的,叫作“平平安安”。出门在外的人,千里万里,雨雪载道,都会急着往家赶。白居易《客中守岁》有“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想到为生计忙碌的“未归人”,虽感慨却也无奈。现在的“春运”则善解人意,千方百计帮人们实现守岁的愿望。

吃过团圆饭,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服,揣上大人给的压岁钱,孩子们兴高采烈,别提多精神了。我跟着父亲搬备好的劈柴,准备烤火驱寒。夜深时,他朝院门外扔了三个“大雷子”,炸响后便关了大门,还在地上横一根木棍,说这样“财不外流”。然后便坐回屋内火堆旁,一家人继续守岁。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在红红的、暖暖的夜色里,我们小孩子眼皮打起了架,便揣着一腔兴奋进入甜蜜梦乡。

春宵中,突然响起的不是雄鸡的第一声鸣叫,不知哪家早起,燃放了大年初一的第一挂鞭炮,把我的睡意赶跑了。天尚早,夜未央,闻炮而起,赶紧循着硝烟味,跑去捡拾“落焾炮”。也总能碰到邻家半大小子,大家不约而同,比着谁拾的哑炮多。有时也有小事故,刚想去捡炮又响了,吓人一跳。曙色将晓,鞭炮声也渐高渐浓,此起彼伏,噼里啪啦爆响个不停。绯红的纸屑如蜡梅的笑靥,薄雾飘着饺子的馨香,还有热情的拜年声,蔓延在村庄上空。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除夕守岁是一场先家庭后集体的大众狂欢,也是父老乡亲的不眠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爆竹声中东方红霞升起,拜年的人们相互拱身作揖。春光朗照,普天同庆,乡亲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播种希望的春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