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省医保局全力 保障疫情救治
郑州晋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八年创建路 辛苦不寻常
省教育厅提前研判 学校春节后开学问题
我市延缓组织 各类文化演出活动
忙碌的铁路“医生”
温馨的告别仪式
郑州图书馆 暂停对外开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忙碌的铁路“医生”
杨春城在检查钢轨

本报记者 张倩 文/图

23日8点30分,抬着给铁路线路“治病”工具,杨春城和工友走上了焦柳铁路线下行黄河铁路大桥。

焦(作)柳(州)铁路是纵贯我国南北的一条铁路干线。在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境内,两座铁路大桥横跨黄河。春运以来,每天有80多趟重载火车和10多趟旅客列车从桥上驶过。

杨春城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月山工务段黄河桥线路维修工区的工长,长2815米的大桥是他们养护的铁路的一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地段。

春运开始后,为了让春节回家的旅客安全出行,41岁的他和伙计们加强了桥上线路检查和养护,每天都会带着伙计们对大桥上的2800多米钢轨、4928根轨枕、19712个螺钉和110个钢轨焊缝检查巡视一遍。

整个身体趴在钢轨上,杨春城弓着腰低头看着钢轨的下部,指挥一名工友整修线路,不时用轨道检查尺仔细核对着数据。

杨春城说,检查1000米的铁路,要弯腰差不多1000次,跪在钢轨上30多次,不仅直不起腰,膝盖都是疼的,但养护大桥上线路绝对不能含糊,一毫米都不能差。哪怕是一个螺栓松动,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距离黄河30多米高的桥上风比桥下面要高出4级,风大的话,瘦人都站不稳,特别是有火车过时,带起的风常常会把头上的黄色防护帽刮到黄河里。一起干活的工友张广顺用力按了按头上的帽子。

负责给工友们防护的职工孙喜锋主要任务是站在桥上跟随工友们移动,始终保持10米左右的距离,听到报话机有来车的声音,第一时间通知工友们下道避车,大伙的生命安全全靠他。

“这桥上冻的手都伸不出来,平时偷懒的人到了桥上都不偷懒了。为啥,干活出了汗,稍一停,头发就成了冰碴,身上会更冷,还不如多干会,身上暖和。”对于桥上的冷,孙喜锋感触太深了。

“冷的受不了了咋办?跺脚,原地踏步,搓耳朵。下班后让伙计们扶着走走,把冻僵的身体活动活动。”孙喜锋说。

其实大家挺不喜欢到桥上干活。杨春城说:“一年四季,哪个季节都不好受。春天风大的要手扶着栏杆才能站稳。夏天桥上的温度能有六七十摄氏度,想让刮风的时候,却一点风都没有。秋天,桥上飞虫铺天盖地,走在桥上直打脸,迷眼睛。但还得干,有那么多几千吨货物,拉着几千名旅客的火车在跑,不养护好,咋行?谁叫咱是‘线路医生’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