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郑州分会场 上一版3
全球华人守岁“看春晚” 郑州倾情奉上“年夜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球华人守岁“看春晚” 郑州倾情奉上“年夜饭”

杨洪基: 每次来郑州都有回家的感觉

杨洪基是郑州的老朋友了,但每次来他都能感觉到郑州有新的变化。“郑州这座城市非常漂亮,河南人也很好,很热情,我很愿意到河南来。”杨洪基说,每次来郑州他都感受很深,尤其这次,“虽然我不是河南人,但是感觉跟回家一样,这是因为河南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对这里感觉很亲切。”

《黄河颂》是冼星海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创作的,不仅歌颂母亲河黄河,更多激起了人们的爱国情绪和民族的自豪感。杨洪基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唱这首《黄河颂》,对它再熟悉不过,然而,站在黄河之滨唱这首歌还是第一次,“在台上唱的时候,我投入了很多激情,把作为伟大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都融入了歌声中。”

春晚,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一到大年三十晚上,人们都会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杨洪基说,能够参加春晚他特别高兴,“虽然可能唱不了几分钟,但老中青三代美声歌唱家同台合唱,还是非常感动。能站到春晚的舞台上用歌声为大家献上新年祝福,也感到很自豪。”

对于青年一代美声歌唱家,杨洪基不吝赞美:“现在年轻人都非常棒,听到他们在台上的演唱,真的感觉很震撼,有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杨洪基说,咱们国家现在很多年轻人屡屡在国外比赛中获奖,这证明了国内声乐教育的实力。杨洪基寄语学习美声的年轻人,在美声的音乐语言上多多下功夫,也祝愿他们再创佳绩。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丁毅: 郑州人很“拼”,让人肃然起敬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是郑州的“常客”了,而这次来郑州,对他来说却是最值得铭记的一次——除夕夜上,丁毅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霍勇及年轻一代美声歌唱家马佳、蔡程昱、仝卓、高天鹤、鞠红川等共同亮相2020年春晚郑州分会场舞台,唱响经典《黄河颂》。

“我20年前曾参加过几届央视春晚,时隔20年,这次来到郑州再次参加春晚,感到特别的振奋。”丁毅说,第一次来参加彩排的时候,他就被现场恢宏的场面、创意十足的艺术呈现震撼了,“每个人都是很用心、敬业地在做这台晚会,参与其中,我也深深被感染着。作为黄河儿女,在黄河之滨饱含深情唱响黄河颂歌,这样的演出经历会让我毕生难忘。”

丁毅说,合唱《黄河颂》将在郑州分会场的第一篇章节目中呈现,主要突出老带新的传承概念,“由杨洪基老师领衔,我和霍勇作为中年艺术家代表,还有在《声入人心》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老、中、青三代美声歌唱家同台歌唱,这象征着艺术的薪火相传。”丁毅说,自己多年来致力于美声艺术的普及,此次的传承主题让他特别的开心,他也希望通过这次呈现,观众能对美声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次次来,次次新——这是丁毅对于郑州的印象,“我很喜欢郑州,这个城市很有活力,每次来,我都能看到她的新变化,尤其是东区‘大玉米’附近,我觉得不比国外发达城市差。”令丁毅感受深刻的,还有郑州人对于音乐的热情,“每次来这里演出,我都能感受到听众对音乐的喜爱,这让我很受鼓舞。”

而这次春晚活动,让丁毅对郑州人的印象又多了一个关键词——“拼”。“郑州的群众演员都特别地认真、特别拼。他们常常冒着严寒在舞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高强度的排练很辛苦,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纪律性特别强,每次都是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这让我肃然起敬。”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苏瑜

任胜玮: 愿做“婆家”河南志愿推介人

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副导演任胜玮虽然是河南媳妇,但此前还从未来过郑州,“说起来挺惭愧的,以前我对郑州、对河南的印象是相当糊涂的,但这次,我在河南待了将近两个月,得以与这里深厚的文化、热情的人们亲密接触。这次春晚之行让我喜欢上这里,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来得及到郑州的地标建筑去逛一逛,春节后我一定要和家人专程再来一次郑州,逛一逛二七塔、河南博物院,看一看‘大玉米’。”

春晚郑州分会场筹备时,任胜玮和同事们分成了几个小分队,到郑州、洛阳、濮阳、驻马店等实地走访当地的民俗文化。正是在这次摸底过程中,任胜玮对河南有了深入而崭新的认识,“走访后我发现,河南的文化底蕴真是太深厚了,‘老家河南’真的是实至名归。”任胜玮说,切身实地地来到河南,才更深入地了解河南,而越了解,也越喜欢这里。

任胜玮曾参与过几届春晚的,也看过无数台晚会,但郑州分会场还是给了她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与记忆:“分会场节目是在炎黄二帝像下、黄河边上呈现的,在炎黄二帝和母亲河的‘注视’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带着一种敬畏心和沉甸甸的使命感在做这台晚会。”任胜玮说,分会场所在地场地开阔,为新颖的创意和各种厚重文化元素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电视荧屏中,观众看到的是一场创意新颖、大气磅礴的晚会。

任胜玮说,随着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多项大活动的举办,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河南、关注郑州,她也希望大家能多来“婆家”河南转转,“我之后会和家人专程再来河南,逛一逛那些著名的景点,加深对‘婆家’的认识。我也会推荐周围的亲友来河南旅游,我愿做一个河南的志愿推介人。”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苏瑜

张羽军: 舞蹈《黄河》传递中华儿女磅礴力量

2020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上,与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同步呈现的,是由著名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张羽军创作的舞蹈《黄河》。由24名舞蹈演员演绎的群舞《黄河》以恢宏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彰显了黄河儿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表演中,演员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诉说着母亲河对黄河儿女的养育、精神的推动与鼓舞,接连用大幅度跳跃、急速旋转等古典舞高难度技巧,深情表达着黄河儿女对母亲纯洁、神圣的感情,演绎出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

据该舞蹈创作者——著名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张羽军介绍,《黄河》舞蹈于1988年编排,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该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通过虚实结合地表现手法推进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展现出沧桑的历史感与厚重的文化感。此次受央视春晚剧组之邀,他根据郑州分会场演出环境和电视镜头的需要,专门对原来编排的《黄河》舞蹈进行了科学调整和动作改进。考虑到演员是站在一个羊皮筏子造型的船上表演,空间有限,演员从32人缩减至24人,男女演员对半,整个舞蹈时长两分多钟,重点展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以及九曲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磅礴气势。

作为一名在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大型艺术活动创排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专家,张羽军对郑州并不陌生。“10年前,在郑州歌舞剧院创排《风中少林》期间,我曾来郑州给该剧院的同志上过课。10年后,我又应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剧组邀请,于近期两次来到郑州指导《黄河》舞蹈排练。郑州地处黄河之滨,文化底蕴相当厚重,近年来,郑州城市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无论从城市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来看,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张羽军还告诉记者,他曾在1987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表演过舞蹈,此次,他精心创作的舞蹈作品将再次在央视春晚亮相,在辞旧迎新时刻,能向全世界观众展现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他感到非常自豪。

参加该舞蹈演出的24名演员中,有4名演员来自郑州歌舞剧院。该剧院青年舞蹈演员夏立周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22日起,他们就进入集中训练模式,作为古典舞,《黄河》舞蹈动作难度比较大。张羽军老师两次来郑州进行精心指导,大大提高了舞蹈演员的表演水平。相信在除夕之夜,全球观众一定会从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蹈中,感受到黄河儿女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高尚品质。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朱海: “看黄河就是看中国”

继杨洪基领衔的美声合唱《黄河颂》、郎朗的钢琴曲《黄河》后,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主体节目进入第三个篇章——由李宇春、孙楠合唱的歌曲《幸福长流母亲河》,作为本届春晚量身定制的歌曲,《幸福长流母亲河》由郑州本土艺术家孟可和吕埕平作曲,著名策划人、词作家朱海作词。在接受郑州报业集团记者采访时,朱海表示:“这是献给河南、郑州人民的一首歌,是送给大河儿女的一份新春的礼物。”

提到朱海,很多人都知道他连续多年担任CCTV品牌栏目《 综艺大观》《 音画时尚》《 艺术人生》《 民歌中国》《星光大道》等策划、撰稿和监制工作,连续多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歌舞晚会》、“五一”劳动节晚会、“十一”国庆节晚会等国家级重大文化、文艺大型活动总策划、总撰稿。作为主创,在 2014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中外大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活动中担任策划创意、文学总撰稿工作。作词歌曲主要有《今夜无眠》《贞观长歌》,电视剧《京华烟云》主题歌《发现》,电视剧《东方》主题歌《东方为什么红》,电视剧《转折中的邓小平》主题歌《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等。作品先后获 “五个一工程奖”“金唱片奖”“星光奖”等数十个奖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题歌、恢宏大气的《黄帝颂》就出自朱海之手。

此次创作《幸福长流母亲河》有着什么样的构思?朱海表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激发了他为黄河母亲“写一首幸福的歌”的创作激情。央视春晚分会场定在河南郑州后,这首代表着黄河流域人民心声的歌,也成为对主席河南郑州之行的一种回应。

由于对河南、郑州非常熟悉,感情深厚,朱海很快就完成了创作,其中“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成为整首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朱海看来,郑州地处天地之中、中原腹地,也是黄河流域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经过河南人民“决胜小康,脱贫攻坚”,千年夙愿百年梦圆,新时代新黄河汇聚着人民的欢乐、成为幸福河。

朱海认为,过去黄河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如郑州分会场主体节目的前两个篇章,提到过去的黄河就会想到苦难、抗争等等,而第三篇章接续前两个篇章又进入了新的时代,黄河有了新的形象和使命,那就是“改变黄河原有形象,创造幸福美好的新黄河”。

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期待,朱海这份“献给大河儿女新春的礼物”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来到亿万观众面前,也迅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肯定,相信这首写给郑州的黄河之歌,可以久久流传下去!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张一兵: 淋漓尽致展现浓郁的河南风格

当央视春晚的镜头切换到郑州分会场,伴随着主持人出场的,便是由河南作曲家张一兵改编的管弦乐《百鸟朝凤》。这一分钟的旋律,以层层递进、时尚现代的音乐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浓郁的河南风格、雄浑的中原气魄。

这次郑州分会场开场音乐《百鸟朝凤》和结尾音乐《编花篮》均由张一兵改编。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两首曲目听起来既熟悉,同时又与以往的版本有所不同,既传承了经典的旋律,又多了浓浓的“河南味儿”,尤其是唢呐、民族大鼓等河南特色乐器的运用,更让河南老乡倍感亲切。

在20多天前,张一兵接到了春晚分会场负责人的电话,邀请他为分会场创作改编《百鸟朝凤》《编花篮》两首乐曲,“能在万众瞩目的春晚舞台上,展示河南音乐人的实力,机会难得,这让我既兴奋自豪又倍感压力。”张一兵说,他很快了解节目内容、流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别看每首曲目只是短短一分钟,但旋律、风格要配合好画面、演员,还要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技术和创作能力。”

在创作中,张一兵秉承着剧组“不能照搬,要有创新,河南风格浓郁”要求,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两首曲目的改编。创作过程如此顺利,更多得益于张一兵多年深耕河南民间音乐的经历,他曾创作《木兰颂》《戏台》《汉字》等多部音乐作品,对管弦乐的创作理念、对河南的民间音乐都熟稔于心,下笔才如有神助,而这两首曲目改编完成后,也很顺利地通过了春晚剧组的审听。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苏瑜

张泽群: 祝福河南!祝福郑州!

今年春晚郑州分会场上有四位主持人,“河南老乡”央视名嘴张泽群就是其中一位。回到家乡主持春晚与在央视主持有什么不同?面对老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又有什么感慨呢?

曾经的一个念想,如今成了现实!

“这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激动地事儿。”张泽群说,自2006年起他多次主持央视春晚,他主持春晚后就有一个梦想: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什么时候能在家乡办一场。“那时只是有那么个念头,觉得不太可能。虽然春晚在1996年、2002年有过设立分会场的先例,但并没有形成常态,直到2016年以后春晚分会场才形成标配。”

“从1985年我离开郑州到北京上学然后参加工作,到2020年整整35年,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在我的老家河南郑州设立分会场。”张泽群激动地说,特别是接到台里通知,让他到郑州分会场参加主持,他觉得特别特别的光荣和骄傲,“2020年,真的是圆梦了!”

在家乡主持春晚,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在家乡主持春晚和在主会场主持春晚会有哪些不同?

“太不一样了!”张泽群说,春晚郑州分会场最大的亮点就是以黄河为主题,在炎黄二帝脚下的黄河之滨,通过精彩的节目呈现黄河精神,展现黄河的雄浑澎湃,同时也展示了郑州的新成就。

张泽群说,在现场主持时,当看到大屏幕上呈现出河南、郑州的各种美景时,内心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这种力量让他热泪盈眶,“一个古老而现代的郑州,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的空间!”

眺望未来,河南加油!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文化公园的炎黄广场,在这里瞻仰炎黄二帝,眺望黄河的安澜;2020年央视春晚分会场首次设在郑州。张泽群说:“这是出彩河南、出彩郑州的充分证明。”

2002年,张泽群主持郑州电视台春晚,当时他们眺望未来的东区,如今东区已经成为郑州老百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市区。“现在,我们又有理由来眺望未来郑州的发展远景,1000万郑州人,9000多万河南人民要为这个光荣继续奋斗。”张泽群说。

祝福河南更出彩,祝福郑州更精彩!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黄河文化重要发源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郑州又站到了一个新的腾飞的跑道上,祝福河南更出彩,祝福郑州更精彩。”张泽群说,虽然离家在外,他也要为河南的发展,为郑州的发展鼓与呼。

“郑州有一寺,少林功夫,名扬天下;郑州有一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此;郑州有一山,中岳嵩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郑州有一河,九曲黄河,唯独在郑州形成黄河文明;郑州有一城,商都古城,见证文明。”郑州五个“一”城市形象宣传片,当年曾在纽约时代广场大放异彩。而今年春晚郑州分会场的演出更是郑州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定能让“国际郑”再绽新光彩!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君

本版图片由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王河宁 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