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抗击疫情 我们始终在一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疫情面前 人人都是“战士”
为了“春天”的到来,他义无反顾
党员车长充当“代购员”保障“菜篮子”传温暖
与时间赛跑传递战“疫”必胜决心
爱心帮扶隔离点里 “送餐小哥”的24小时
隐瞒个人疫情信息不只是不文明,更涉嫌违法
拾荒人没口罩 热心人忙送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爱心帮扶隔离点里 “送餐小哥”的24小时

“从接到通知酒店要作为隔离点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将是光荣又艰巨的事情。”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丽枫酒店员工王欢接到电话,自己工作的酒店要作为经开区集中隔离观察点,集中居住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并开展14天医学观察。而王欢的工作是保障所有隔离人员的一日三餐。

他顾不上安抚担心的家人,收拾行李准备返岗,开始了这份特殊的工作。

“刚开始对病毒不了解,心理特别害怕,当时每敲开一扇门心里都是战战兢兢的。”王欢坦白最开始很恐惧。“但是在慢慢了解了病毒和工作性质以后,就努力克服恐惧心理,看着电视上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冲在第一线,我作为一名党员,也不能退缩,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被隔离人员陆续入住酒店,王欢也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早上7点40分,王欢准时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手套、鞋套,严丝合缝,一点也不能马虎。之后开始集中配餐、送餐,敲开一扇扇门,将热乎的饭菜送到被隔离观察人员的手中。

“6楼有一家人是少数民族,要注意民族习俗和禁忌,单独为他们准备饭菜。鲁先生一家带着孩子,要备些孩子爱吃的。男同志可能会不够吃,要多打些饭菜和主食……”为了让大家既要吃饱,又要吃好,每次送餐前,王欢总会在心里默默地熟悉好几遍,记清每个房间的送餐细节。

除了医护人员,王欢是被隔离人员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在送餐过程中,为了不让被隔离人员有距离感,在把盒饭、汤和水果递到他们手上后,经常会和他们交流,“身体状况怎么样?”“有啥需要带的物品没?”“房间常通风,勤洗手,戴口罩”,大家慢慢发现,这个腼腆的小伙子,默默地在用温暖的举动陪伴他们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他们这时都会跟我说声谢谢,还称我为‘送餐小哥’,这是我最荣幸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很累,可心里很美。”王欢说到这里开心地笑了。

通常送完早餐已经将近9点钟了,有时候接收医学观察的人很多,时间还要更晚。但王欢还闲不下来,他要准备消毒药水,对大厅、走廊、所有人员房间进行一天两次的全方位消毒,并把接受医学观察人员的饭盒、生活垃圾带出来,将所有垃圾交给医护人员进行统一收集,统一消毒处理。这时候,他才能坐下来吃点早餐。

中午11点半,短暂的休息之后,到了准备午餐的时间。送餐的同时,王欢还会把大家早上嘱咐的东西带过去,“他们带的东西很杂,温度计、口罩、药品、孩子玩具等等,有时候加被子,调电视,给孩子买的快递,都会找我,我也很乐意做这些。”王欢说。

下午6点多送完晚餐,做完送餐记录,是第二次全方位消毒的时间。一桶消毒药水通常要四五十斤,王欢背着消毒药水,每一层,每一个房间,一个角落也不能落下。

隔离服不透气,一趟下来王欢经常被热得一身汗,闷得透不过来气,衣服基本都是湿的。有时候消毒药水撒在了衣服上,干了之后留下一圈一圈的白色印迹,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你的衣服怪好看哩”,王欢总是笑笑不说话。

忙完一天的工作基本要到晚上8点多,这时候,王欢才有时间与家人报个平安,跟孩子通个视频电话,因为怕有传染家人的风险,他住在酒店不敢回家。就这样,他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状态,从大年初二起,没有休息过一天。

这是经开区爱心帮扶点里“送餐小哥”王欢的一天,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译博 通讯员 王亚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