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郭震海 疫情来袭的这段日子里,看到了太多的人生百态。 有人说,此次武汉疫情,对于国人而言,是对紧张的生活踩了一个急刹车,既然我们无法预测灾难,但我们可以丰富自己,何不趁这个机会,慢下来,等一下我们的灵魂呢! 医护人员在一线“殊死搏斗”,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冲锋陷阵,多少专家夜以继日、研讨诊疗方案,多少感染者躺在病床上与“病魔”顽强抗争。为避免交叉感染,国家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假期延长,用网友们的话说“这是躺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是的,也正是这段特殊的“宅生活”暴露出很多人的心态,空虚者有之,无聊者有之,焦虑者有之,紧张者有之,甚至有人无事生非、传播谣言、制造恐慌。 疫情来袭,焦虑无益,慌乱更无益,这只能加重不安。前不久一张图片爆红网络,在武汉市的“方舱医院”内,一名中年男患者正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安静地看书,在他的背后是就医的患者和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在“谈疫色变”的当下,在“方舱医院”这让人看了都顿觉紧张的氛围中,这名男患者的淡定与从容,无疑如一股清流,让人仿佛瞬间得以安静。 据媒体报道,这名患者姓付,今年39岁,老家在孝感市汉川,武大博士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现在是博士后的他,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冻电镜。这次他回武汉是探望父母,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他也随之确诊,2月5日晚上,他作为第一批患者转到江汉方舱医院。 平时就喜欢读书的付先生,自我感觉还好,没有发烧,就是有点咳,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读读书。在疫情阴云笼罩的武汉,在刚刚搭建好的方舱医院内,多少人的内心隐隐不安,而他手捧着书本,读得那样投入,神情是那样的安稳,阅读让他忘却病痛,这也是对病魔最有力的抗争。这让人不由想起一幅有名的历史照片,名字叫《废墟上的阅读者》,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在战乱中屋顶已被炸塌,瓦砾遍地,在硝烟弥漫的危险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在废墟中,在破损的书架前,他们安静地阅读,向人们展示出的是信念,更是希望。方舱医院内的阅读者,同样生发出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大疫之下,书香不辍,即使在最绝望的日子里,再可怕的病毒都不能吓退对知识的渴求,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更是文明的力量,这也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希望。 图书是人类的精神粮仓,病魔作为人类的刽子手,可以带来阴霾,但不会永远遮住阳光。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过去我们总是抱怨说,没有时间阅读,大疫之下,在这个闭门不出、足够长的假期里,又有多少人真正去静下心来阅读几本好书呢?英国作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其实,阅读不仅仅是自我充电,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解读自己,让自己从书本中获得力量,阅读是一味良药,可以平息焦躁、克服浮躁,阅读更能让人心归宁静、生出智慧,阅读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品质。一个真正喜欢阅读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任何困难都吓不倒、压不垮的人,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才是一个高贵的、强大的、有希望的民族。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