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天地之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设“郑中心” 奋勇争先 旌旗映日“彩”云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郑中心” 奋勇争先 旌旗映日“彩”云飞
天蓝水绿鸟翱翔,郑州环境越来越美
三全繁忙的生产线

黄河盛景看河南,黄河流经的河南是一块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地域,对于地处黄河之南、中原腹地的郑州来说,更是如此。回望历史,商都古城余韵悠长;平视现代,2016年12月,国务院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标志着郑州迈向了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级的新阶段。

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战略叠加,让“郑中心”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崛起“窗口期”,高光时刻接踵而至。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同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把郑州列为10个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之一。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如今,“郑中心”乘势而上面临绝佳机遇,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郑州这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心城市也正在拔节向上,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华章。

国家战略 赋予历史新使命

中原出彩,郑州必须先出彩,出重彩。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赋予并确立了郑州在区域发展、全国发展中的目标定位、战略高度,也让郑州肩负起了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历史使命。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首次出现“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不仅是国家对郑州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描绘,也标志着郑州正式踏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路。

进入2017年,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出,把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从产业基础、改革创新、区位优势、对外开放、人文特色等五个方面,对建设的目标任务做出安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形成了国家层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体系。从2017年开始,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行动纲要,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体目标、任务等进行深度部署。

郑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谋划确定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发展路径,明确了“十大主攻方向、九大支撑性工程、六大基础性工作”的部署。随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出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细化了八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全景式勾勒了郑州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些谋划和部署,体现了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涵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与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相一致、战略路径相一致、工作要求相一致。

砥砺担当 展现发展新作为

作为河南省会、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是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名片,是引领带动河南发展的领头雁、主引擎,唯有练好内功、壮大实力,才能更好担起引领带动全省发展的重担。

构建大交通之势。郑州地理位置居中,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经济腹地广阔,人力资源充沛,现有空间承载力好。“米”字形高铁基本形成,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联通世界,两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两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郑州集聚。

借力大开放之势。郑州站位全局谋大势,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开放全局,充分发挥“四路”“五区”战略叠加优势,积极构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指定口岸等高水平开放载体平台体系,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实现了开放水平的重大跃升,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争做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门户。依托郑州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近几年,郑州持续拓展开放通道,着力强化“四条丝绸之路”联动建设,为郑州开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大产业之势。立足基础资源禀赋优势,郑州错位发展、扬长补短、彰显特色,突出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高效衔接的大产业。特别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全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和数字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了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等一批战略支撑产业,旅游业、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投资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郑州制造、郑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

昂首阔步 开启奋斗新征程

迈向新征程,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正找准着力点、发力点,努力打造“机遇之城”“创新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着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形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打造对外开放体系高地,“空中丝路”突出加密国际航线、组建本土航空公司、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提升客货运规模、壮大临空经济“五个抓手”;“陆上丝路”重点发展冷链业务、数字班列、定制班列,全方位对接“海上丝路”;“网上丝路”以海外仓和“零费区”建设、药品口岸试点运营、“1210”境外复制为重点,打造全球网购集散分拨中心。打造参与国际合作高地,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布局一批中外合作贸易园区,策划承办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重大经贸活动等。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推进传统产业促转型、特色产业创优势、新兴产业成规模,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夯实技术创新支撑,持续引进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四个一批”,加快科技与金融、军工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综合体齐头并进。大力推进消费升级,加快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打造一批以二七商圈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业发展集聚区等。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演绎好嵩山、黄河、黄帝、商都等历史文化;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全面启动黄河母亲地标复兴。做好城市文化传承文章,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区、二砂文创广场“四大文化片区”开发,建设铁路历史博物馆、黄河文明博物馆等特色城市展厅、文化地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实施“艺美中原”“古韵河南”“书香郑州”等文化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等。

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商务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件事情、一套资料、一个流程、一次办成”。营造充满活力的“双创”环境,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引进一批国际高端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推动人才、载体、项目、金融、服务“五位一体”发展,打造国际创新要素集聚新高地等。

着力打造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适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文章,塑造洁化、序化、绿化、亮化“新颜值”。

风潮涌动鼓足劲,只争朝夕谋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迈步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正以奋进姿态,汇聚起加快崛起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奋力谱写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篇章。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文 马健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