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习近平《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 峰会上的发言》单行本出版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圆满完成任务回撤
部署提高检测能力做好对重点 地区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工作
中方将根据二十国集团 共识帮助最贫困国家抗疫
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200万例
捕风捉影 子虚乌有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 超过三分之一人员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社区疫情防控不得“一封了之”
我国研制生产的“移动医院”紧急驰援绥芬河疫情救治
日本新冠病例超9000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陶火种器:薪尽火传的仰韶智慧
5600年前——仰韶时期的陶火种器
本文可参与“有奖互动”,详情请关注“中报酒业”公众号

完成了渑池南村、班村等处的访问后,按照原定的计划,我们应驱车沿黄河上行,三门峡—潼关—西安—天水,最后,直至巴颜喀拉——当年,画家李伯安先生的《走出巴颜喀拉》百米长卷在河南博物院首展,我参与报道,对于黄河充满景仰、膜拜之情。

然而,尚未解禁的疫情问题横陈眼前,诸多程序的不便迫使计划无期限顺延,我们把脚步踏上回程必经的古都洛阳。

此时的洛阳正值牡丹文化节,因为同样的原因,各大牡丹园及路面上比往年同期人数少了许多。但是,当调理好匆匆的行色坐定下来,越过熙熙攘攘的繁滟端详这座著名的城池,分明又发现诸多不曾赏玩的静态美——闲适、隐逸、安然、雅致,是另一面的色泽。

在黄河岸边的红土地上行走,场圃开轩,人醉陶香,许多人家的场院种植了牡丹,花盘硕大,雍容挺立,使人联想起唐代的宫娥仕女,有时光逆流之感。只不过,顺着这种感受到达唐朝时我们并未止步,而是向上、再向上,越过秦砖汉瓦、战国春秋,到达史前的仰韶文明时期——在那个时段的这个空间,我们找到了史前文明的火种,获得了文明递接、薪火相传的精神洗礼,在物质层面,见到一款火种器的仰韶红陶。

前后相继的两个妯娌村

资料显示,火种器发掘于洛阳市孟津县的寨根遗址。也有一说,认为是在妯娌村出土。考古地点所指的寨根和妯娌村都是原孟津县煤窑乡辖下的村庄,如今均已不存。

1996年,因为小浪底的建设需要,原来妯娌和寨根的村民整体搬迁至同县的平乐镇,村名仍然叫“妯娌村”。新村与旧址相距50公里,但是原址沉没库区,只能在黄河岸边遥寄飞思。

4月11日,我们来到平乐镇妯娌村了解火种器,村民们推荐村医尚建奎介绍情况。他1971年出生,除了在外读过几年医科外,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村中度过。

尚建奎回忆说,少年开始,村子里就传说要建小浪底工程,村子要外迁,1996年,传闻成真。“也是那一年,考古队到村子里发掘,我们才知道,妯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

“挖出了很多陶器,有些虽然叫不上名,但是在书上见过。看到考古队挖出的一个茶杯大小的陶器,不知道是什么,问工作人员,对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很久以后才知道是仰韶时期保留火种的火种器。”

“外界有说火种器出土于妯娌,有说出土于寨根,都没有错,妯娌和寨根本是一个村,寨根是妯娌的一个小生产队。”

火种器,点燃绵延不绝的文明圣火

陶火种器,珍藏于洛阳博物馆内。4月12日,仰韶营销公司西北销售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观瞻了这个陶火种器。

火种器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高11.8厘米,亚腰筒状。腹中部偏上有2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有1个圆孔,圆孔孔径均为2厘米,通体外表装饰竖绳纹,它被考古学家认定距今5600年。

此处援引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研究员对火种器的两点判定。一、该器物出土于一座因火灾而废弃的房子内烧灶旁,器物壁厚达1厘米,具有耐高温特点。二、因为腹部和底部有孔,它不可能盛装液体,只能贮存固体。

火种器类似于今天已经普遍使用的打火机、火柴,便捷移动的需求使它不可能过大过重,专家们推测它的使用和今天的火炉相仿:把火炭投置器内,上面覆盖黑炭,适度封闭气孔,使炭火在器内缓慢燃烧。一旦用火时,打开透气孔,借助吹火具即可点燃。

今天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在其源头的创新发明进程中,却是智慧烧脑的伟大发明,无论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还是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在使用火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文明的痕迹——从采集天然火种,到钻木取火,直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才逐渐掌握了贮存火种的新方法——灶坑法,即把灶坑内燃而未尽的火炭用灰烬掩埋起来,使余火处于低氧燃烧状态,以延长燃烧时间。

但是由于灶坑法很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仰韶先民们便在长期摸索之后,发明了更为便捷、实用的火种器。

火是文明的母亲,仰韶先民用火烧出了陶,红色的陶。仰韶的陶火种器,为我们华夏儿女留下血脉传承的文明火根。如今,新时代的仰韶人利用彩陶盛放陶香美酒,再次点燃了文明的火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王见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