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评 上一版3
为基层降压减负 为实干加油鼓劲
疫情之下更要增强共同体意识
警惕形式主义
让内需成为 经济发展“主引擎”
让“预约”成为生活常态
分餐制体现文明素养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或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在互助中倾听“善的回响”
确保复工复产“成色”
我们应向抗疫英雄学些什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预约”成为生活常态

疫情期间,为控制疾病传播风险,一些公共服务和商业活动往往需要预约。预约看病、预约吃饭、预约理发、预约逛公园……有了预约,医院、门店常常不再拥挤,疾病传播风险大为降低,社会也更加井然有序。

所谓“预约”,就是事先约定时间,然后按时履行约定内容。显然,“预约”不是新事物。疫情发生以前,一些景区、医院、博物馆已在实行“预约制”,以防人流过于拥挤。因为有了“预约”,人们可以按约定的时间有计划地安排相关活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排队等候时间,而且可以享受到贵宾式的贴心服务。只不过那时的预约带有“自愿”性质,因而有些人嫌麻烦仍然是不“约”而行。如今面对流行的疫情,“预约制”已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逐渐有了“约”的自觉。也正因为人们有了“约”的自觉,生活日程变得计划性更强了,许多公共场所的秩序也更加井然了。

当然,疫情期间的“预约制”之所以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自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疫情的传播风险使人们提高了健康安全意识,减少了自由的室外活动,各种服务的供需矛盾也就没那么明显了。而在疫情形势稳中向好、人们看到最终胜利曙光的条件下,各种服务的供求关系会日益突出起来,因而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出台相应措施,确保“预约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与自觉。

一是要针对“预约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相关的景区、医院等服务单位要加大对“预约制”的宣传,把“预约”的良好效果直观、生动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从中感受到“预约”的好处,进而提高“预约”的主动。二是要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目前具有“预约”功能的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升级完善,减少消费者进行“预约”操作时的手续和环节,并在消费者快到“预约”时间时予以提醒,确保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快捷、方便、安全地享受到所“预约”的服务内容与项目。三是不同的服务行业要针对消费者不同季节的消费需求,提前研判供需矛盾发展趋势,推出各具特色的“预约”办法,可通过延长预约时间、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享受到更细致、更贴心的“预约”服务,从而实现供需两端的有效衔接。

总之,“预约制”体现着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各服务单位不妨趁热打铁,借防疫之机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让“预约”惠泽广大消费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与自觉。 袁文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