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做强优势特色学科 以高质量卫生服务体系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串珠成链的黄河文明
华南城二期九大项目 新增投资近200亿元
郑州 直播经济迎风飞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九曲盘桓千年不息 滋养中原文化根魂
串珠成链的黄河文明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石大东 孙新锋 左丽慧 李娜
黄河浩荡,文化奔腾;黄河风光,秀美壮丽。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 健 摄

开栏的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正因为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诗经·小雅·吉日》有云:“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生动描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需要我们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更务实的有力行动。

从黄河文化带,到嵩山文化带,再到中心城区以商代王城遗址、二七纪念塔片区、二砂文化片区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革命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厘清不同文物留存所代表的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厘清不同文化演进与大山大河等地理位置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华夏文明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更好地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期《串珠成链的黄河文明》。

她从青藏高原走来,浩浩荡荡,越过崇山峻岭,跨过宁蒙平原,腾跃陕晋深谷,九曲身姿在这里绕了一个弯。

她从远古走来,携带一身故事,装满华夏记忆,黄色的源流浸润着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滋养璀璨的文化。

大河千年奔涌,文化千年流传——这是怎样的生生不息,造就人类唯一从未断绝的文化;这是怎样的一脉相传,走出了遍布全球的黄河文化。

从广袤的太空遥望地球,蜿蜒的九曲黄河曾令宇航员震撼于这条“腾飞巨龙”的跌宕腾挪;把视角拉得再近一些,航拍就能带人们欣赏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涌而来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充满不屈的力量;而在中下游处的郑州大地上,黄河的稳健开阔,更有着“母亲”的胸怀与奉献。

就是这样一条滋养了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人们说,在这里,炎黄龙族渊薮,华夏混沌初开;人们说,水生澜,不消英气;天行健,煜照金阳。来见民族之精魄,归映华夏之辉煌。

就在九曲母亲黄河的臂弯里,郑州,这座城市,被涤荡被滋养,更温润更茁壮——

黄河文化 生生不息

人类总是逐水而居。

溯源人类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要去尼罗河畔寻迹;古印度文明就在印度河与恒河周边;而中华文明,就诞生于黄河之畔。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比如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等。距今8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5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这条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滋养着这片和她同样肤色的土地,位于“几”字形母亲河“臂弯处”的郑州,也一样被其浇灌、抚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郑州,在黄河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提到黄河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立新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郑州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与黄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区位上看,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郑州是‘千里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大冲积扇的顶点和轴心、华北平原这个庞大三角洲的最顶端。”李立新表示,有人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来形容黄河郑州段的特点,所以,郑州在黄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已故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曾提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李立新也认为,郑州正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数千年来,在黄河、洛河的哺育滋养下,生成、积累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黄河郑州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在黄河文化中居于首要地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对郑州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十分肯定:“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汇处,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承上启下、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汪振军提出,从历史上看,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郑州的文化不仅是郑州人的文化,河南人的文化,还是黄河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因此,郑州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在整个黄河文化中,不论是地理方位、文化积淀还是治理作用、发展作用,无疑处在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汪振军的话掷地有声,“可以说,是黄河文化养育了郑州文化,是黄河赋予郑州得天独厚的位置,没有黄河文化就没有郑州文化,同样,今天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也离不开郑州文化,没有郑州,黄河文化就失去了核心、支点、重心、龙头!” (下转五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